Thursday, March 31, 2016

登山糧食適用方法規劃暨登山糧食手冊

http://www.spnp.gov.tw/cgi-bin/search/query.cgi?q=%E7%99%BB%E5%B1%B1%E7%B3%A7%E9%A3%9F%E9%81%A9%E7%94%A8%E6%96%B9%E6%B3%95%E8%A6%8F%E5%8A%83%E6%9A%A8%E7%99%BB%E5%B1%B1%E7%B3%A7%E9%A3%9F%E6%89%8B%E5%86%8A&dbs=a1+doc&descps=&newquery=1&tmpl=&uilang=cht

Arc-Teryx 代購網站 http://www.us-elitegear.com/brands/arc-teryx

Arc-Teryx 代購網站

http://www.us-elitegear.com/brands/arc-teryx

台灣百岳分級表

http://joejoehuang-3000m.blogspot.tw/2009/02/blog-post.html *** 台 灣 百 岳 分 級 表 *** 綜合山岳的高度,落差、負重、危險性、健行時間等各項條件,我們可以將山岳作難度分級,在此我以顆星來作難度的表示,以台灣的百岳為分級基礎,總共可分為五個等級。一般來講,一顆星與兩顆星等級是屬於入門級的百岳行程,三顆星屬於中級路線,四顆星以上皆屬於難度較高的登山路線。 剛開始接觸百岳的山友,可以先從簡單的山開始爬起,光是入門的山岳就有 28 座!之後再依照自己的體能狀況,慢慢挑戰難度比較高的山。如此一來,便能在自己體力可以負荷的情況下,好好的享受台灣山林之美了。 ★(基礎入門) ---------------------------------------------------------------- 玉山前峰(1 天 1 座) 郡大山(1 天 1 座) 玉山西峰(2 天 1 座) 南橫三星(2 天 3 座) 六順山 + 七彩湖(2 天經丹大林道) 奇萊南峰 + 南華山(2 天 2 座) 玉山主峰(2 天 1 座) 合歡群峰(1~2 天 4 座 - 但不含合歡西峰) ★★(進階入門) ---------------------------------------------------------------- 西巒大山(1 天 1 座) 玉山主峰(1 天 1 座) 雪山主東峰(2~3 天 2 座) 畢祿山 + 羊頭山(2 天 2 座) 三叉山 + 向陽山 + 嘉明湖(2~3 天 2 座) 玉山主峰 + 前峰 + 西峰(2 天 3 座) 玉山主北峰(2 天 2 座) 合歡群峰(2 天 5 座) 北大武山(2~3 天) ★★★(長天數基礎) ---------------------------------------------------------------- 玉山前五峰(3 天 5 座) 武陵四秀(3 天 4 座) 奇萊連峰(3 天 4 座) 雪主東志佳陽縱走(3 天 3 座) 畢祿羊頭縱走(3 天 2 座) 奇萊主北(2~3 天 2 座) 大霸群峰(3 天 4 座) 白姑大山(2~3 天) 屏風山(2~3 天) ★★★★(長天數進階) ---------------------------------------------------------------- 北一段(6~7 天 8 座) 南二段(6~7 天 9 座) 聖稜線(I 聖)(5~6 天 7 座) 玉山群峰(5 天 9 座) 六順山 + 七彩湖(5 天 經萬榮林道) 八大秀馬 (4~5 天 4 座) 南湖群峰(4~5 天 4 座) 大小劍(3~4 天 3 座) ★★★★★(挑戰路線) ---------------------------------------------------------------- 新康橫斷(6 天 4 座) 雪山西稜(5~6 天 6 座) 能高安東軍(6~7 天 5 座) 北二段(5 天 4 座) 南一段(5 天 4 座) 志佳陽雪劍縱走(5 天 5 座) 雪劍線縱走(5 天 5 座) ★★★★★★(終極挑戰路線) ---------------------------------------------------------------- 南三段 + 馬博橫段(大南三)(13~14 天 12 座) 南三段(10~11 天 7 座) 馬博拉斯橫斷(8~9 天 6 座) 雪山西稜 + 大小劍(7~8 天 7 座) 北三段(奇萊連峰 + 能高安東軍)(7~8 天 8 座) 奇萊東稜(6 天 5 座) 干卓萬群峰(5~6 天 4 座) PS:以上分級僅供參考,如對分級有任何意見,也歡迎不吝留言指教。

http://larshuebner.com/book/ntd--selection/

http://larshuebner.com/book/ntd--selection/

人像 flickr

After school.

英國KARRIMOR多功能專業背包 Karrimor TRYFAN 60 - 70 F專業背包




















http://www.travelplus.com.tw/Product.aspx?ProductColorProductID=15171



英國KARRIMOR多功能專業背包
堅持提供高穩定性與優異品質
方便登山、露營、自助旅行等活動 ◆Karrimor TRYFAN 60 - 70 F專業背包,輕量化與大容量裝備空間

Karrimor TRYFAN 60 - 70 F (15377)
針對女性身形與背長設計,輕量化60-70公升適合多天數山野活動
背包頂蓋彈性束繩,可收納隨身配件或防水衣物
頂蓋上方一組拉鍊收納袋,可收納地圖或求救物品
翻開上蓋後,主袋採鬆緊束繩與魔術扣,大開口設計方便取用
主袋內一組水袋夾層,可搭配水袋使用(側邊附水管穿出孔設計)
主收納區有隔層拉鍊,拉鍊拉起後可將空間調整分為上下兩區塊
下方一組獨立拉鍊開口,可快速取用底部物品
側邊各有一組大型拉鍊收納袋,收納手電筒,指南針裝備
背包兩側有彈性收納袋,方便收納雨衣,雨傘或水罐
提供四組可調式魔術扣(底部附冰斧勾掛環)勾掛配件收束背包
上方便利提把,方便提取或攜行使用
強韌耐磨450D Ripstop材質,協助適應山野惡劣環境
強化車縫線與拉鍊強度,背包經久耐用
背包底部隱藏式防水套,下雨時可快速翻轉覆蓋保護裝備

◆Karrimor專利SA2省力背負系統,可依背長調整省力背負:
SA2背負設計是針對專業登山旅遊需求,避免裝備產生背部壓力
超輕量合金鋼架,背板與快速調整束帶,調整出適合背長
(人體工學曲面背板可拆卸,快速調整束帶上下共有四組)
厚實發泡式背帶,篩網狀透氣避震材質減壓避震
脊椎部位SA2氣流渠道設計,讓冷空氣持續對流,讓肌膚乾爽
特殊胸帶滑軌快調設計,能依身高調整位置
腰部加厚減壓護帶,將背部壓力平均分散

◆推薦:單人5日以上內的登山/戶外越野/自助旅遊背包使用
◆材質:450D Ripstop/ 420D HD Hypalon
◆重量:1850g
◆尺寸:34 x 70 x 36 cm( 60公升,頂部延伸袋撐起可增至70公升)
(英國原廠授權販售,圖文均有版權,侵權盜用必究!)

◆關於Karrimor:
Karrimor創建於1946年,是英國與歐陸地區最著名的戶外品牌。
從40年代至今,伴隨探險家們完成了無數次高山探險、深入極地與跨越渺無人煙的沙漠。
高品質的專業背包,是成千上萬的人荒野冒險時的唯一依靠!Karrimor設計與實踐哲學,
靈感源於使用者經驗,堅持提供高穩定性與優異品質,符合所有戶外專業活動者的需求。
1978年,第一位成功無氧登上珠峰的Pete Aabler說道:「可以沒有氧氣,卻不能沒有Karrimor背包」。
Karrimor,陪您深入探索荒野,體驗顛峰極限!

睡墊得選擇

http://haolite.blogspot.tw/2013/09/blog-post_1652.html?m=0

睡墊是登山的重要裝備之一,但睡墊種類樣式那麼多,看的是眼花撩亂,以下我就先以這篇文章來和大家做一個概念性的介紹。
睡墊的二項重要功能:

1.舒適:當你紮營在堅硬不平的地面時他們可以讓你睡的舒服。
2.保暖:睡墊扮演了你與地面之間一個重要的絕緣層,可以降低身體因傳導而流失的熱能。 睡墊絕緣的方式和睡袋與服裝層相同。泡綿睡墊隔絕了身體和地面之間的熱傳導,而充氣睡墊則是在身體和睡墊之間留住一層不流動的空氣。你的身體會加熱這層空氣而它就成了一個保暖屏障。睡墊的保暖性就取決於可以留住多少保暖的空氣,以及這些空氣是否會輕易被帶走(流通)。

列印 活動裝備-重裝‧雪地裝備

http://aha7.myweb.hinet.net/black/store-3.htm

活動裝備-重裝‧雪地裝備
※雪季山上天氣寒冷,請參照檢核表裝備務必準備充足※
編 號裝備名稱用途及說明
1.保暖帽/防風帽和頭巾(或 頭面罩
保護頭部,可避免曬傷或因長期吹風而造成頭部疼痛所引起之高山症,二種帽子皆需準備。防風帽可作為擋風、遮陽及避免頭部受寒之用, 為日常行進間穿戴;保暖帽則多用在營地活動、睡覺保暖、晨間攻頂及其他需要防寒時使用。
頭巾的功用:建議帶2條
(a)綁在頭部太陽穴位置,可保護頭部,避免長期吹風造成頭部疼痛引起高山症。
(b)
在行進間用頭巾包住嘴巴(像蒙面俠一樣),可避免吸入大量冷空氣造成喉嚨乾燥及胃冷到(會引起想吐的現象) 。
2.保暖衣
羽毛衣或POLARTEC200-1000之間,冬季(12月-2月)上山的耐寒度請選用可達攝氏零下5-10度的衣物;春夏時分的耐寒度約需在攝氏零度左右。
3.雨衣或GOTEX衣
(或一般雨衣)
兩截式(三合牌機車雨衣)衣的功能:防風、防水、透氣,又稱為高級雨衣。勿穿小飛俠或單件披風式雨衣,除了易破損而尚失了雨衣的功能外,也易被兩旁的樹枝絆倒。p.s.若是攜帶GOTEX衣,則風衣可以不用攜帶。
4. 衣服穿著:三層穿著法
第一層內層:具有基本的保溫效果
一般稱為第二層皮膚(以排汗衣最佳,具有排汗、透氣、易乾等功能,以貼身效果較佳)。
第二層中間層:其功能以保暖為主 
以混紡襯衫、羊毛襯衫、羽毛衣或POLARTEC(化學纖維材質)為主。依氣候冷熱不同而做調整,保暖衣只有保暖作用,不防風,風大時長期穿著,風會透過,保暖效果會變低,所以還需要有防風層。
第三層外層:其功能以防風為主 
一般以雨衣或GORETEX衣(防水、防雨、透氣)為主。功能為隔絕冷風,其中間層才能發揮保暖作用。
5.保暖手套保暖手套(必備:需具備防風+防水+保暖功能),預防手指凍傷。手指與腳趾均屬於末梢循環部分,在低溫的狀況下最容易引起凍傷。請準備以下2種手套:Pile中層保暖手套+外層五指防風保暖手套。
6.備用衣物排汗衣(長袖較適宜)、襯衫、長褲(可考慮厚褲)一套,並以塑膠袋包妥避免潮濕,隨身攜帶備用;另可額外多準備一套放在車上,下山後可替換。襯衫及長褲建議以pile材質為主。
7.備用厚襪1-2雙PP 襪(排汗襪或絲襪)配合厚毛襪,可避免腳底起水泡。PP 襪因材質細膩,可降低摩擦,保護腳底。 PS.備用襪子請攜帶1-2雙厚毛襪和排汗襪。
8.登山鞋請準備硬底登山鞋為佳;勿向他人借用及穿著新鞋。
雪季時以登山鞋為主,勿穿球鞋。登山鞋最好是選擇中高筒全皮面鞋子,若鞋子不是皮面(ex.布面)的話,需事先作防水處理,以免因沾雪而弄溼鞋子。
9.頭燈頭燈、預備電池、燈泡一組。
10.耐熱水壺或保溫瓶耐熱水壺或小保溫瓶(0.5L-0.9L即可) 
保溫瓶的功能:行進間氣溫變低(或夜晚要喝水)時,應喝熱水,使胃部保持溫暖,勿喝冷水,以免造成胃寒,產生反胃、嘔吐現像 。山上活動時每天早晚均會提供熱水,請攜帶保溫瓶或耐熱水瓶,以便盛裝,便於日間行進中飲用。
11.中(大)型背包+ 背包套
60 ~ 70公升左右容量,請另外準備小背包於雪訓課程使用。
背包打包法:
1.背包內部作防水準備,可使用大塑膠袋套底於背包內部,再 將衣物及各項物品放入,封口束緊。
2.蓬鬆可壓放的物品放在最底層,依序為個人衣物、糧食(次重-重-次重),最上層放次重的物品。
3.雨衣請務必放在好拿的地方。
12.早、午、晚餐依活動天數準備,建議可考慮搭配行動糧一起準備, 選擇自己喜歡的口味, 準備乾糧ex.麵包, 餅乾, 罐裝八寶粥, 水果, 果凍...等高熱量且易於食用的東西, 並建議可攜帶一些即溶品,如咖啡、奶茶、檸檬粉、單人份湯包或泡麵...等, 容易沖泡便於食用。
PS.由於登山途中體能消耗量大, 必需注意隨時補充熱量, 糧食準備請注意適量;並請衡量自身揹負能力, 避免過重造成負擔。
13.零食(行動糧)準備一些個人喜好之高熱量食品,如水果糖、葡萄乾、肉乾、酸梅、巧克力、小羊羹…等等。方便於行進間可隨時補充,維持體能。
行進間熱量的補充:
1.登山對體力的消耗非常大,除了正常三餐外,在行進間要充份利用休息時間吃高熱量食品(少量多餐方式 ),隨時補充熱量,才不致有體力不支的現象發生。切記!
2.晚上需多喝大量的水(不要怕上廁所次數多),以補充當天所流失的水份,隔天才有足夠的水份供身體消耗,以免有脫水的現象發生。
14.爐頭、高山瓦斯罐
、個人套鍋
活動期間早、中、晚餐伙食自理,為煮食個人餐食及飲用水時使用,每人三天瓦斯罐用量約3罐左右。
15.碗筷為早餐和晚餐用餐時使用,最好使用綱杯、鋼筷,請勿攜帶寶麗龍製品以免污染環境。
16.個人藥物個人習慣的藥品,如頭痛藥、胃藥...等。(上山勿吃安眠藥)
17.衛生紙、備用塑膠袋1. 個人清潔及裝個人垃圾。
2. 雪地時鞋子可用塑膠袋包起來防止鞋子溼掉。
18.登山杖請準備1或2枝;可幫助平衡,減低膝蓋磨損,使膝蓋疼痛機率降到最低。
19.睡袋/睡墊羽絨睡袋為主;耐寒度請可達攝氏零下5度者為佳。睡墊可採充氣式、泡棉或錫箔睡墊。
20.雪鏡或太陽眼鏡以雪鏡為主;若攜帶墨鏡最好選擇鏡片顏色較深,以兩邊側面有加防風罩者為佳。雪地上的陽光輻射很強,主要為防止雪地光線反射,避免發生雪盲情況。
21.冰斧以長冰斧為主(約60-70cm)。
22.冰爪10-12爪皆可。
23.頭盔岩盔或溯溪帽均可。
24.綁腿以長綁腿為主,於雪地行進間使用;以免行經軟雪地區時,雪容易掉入鞋中,把鞋子弄濕。
25.護膝用以減輕連續下坡路段時的膝蓋受力(視個人需求準備) 以三條線支撐型護膝為佳。
26.哨子遇有緊急狀況時,可以此聯絡(以低音哨為佳)。 
27.防曬油/護脣膏 
28.地圖/指北針 
29.暖暖包1.保護身體(或胃)的舒適度,避免造成失溫或胃寒(會導致反胃、想吐現象)。
2.鞋子濕時,可使用暖暖包讓鞋子快乾,不會濕的那麼厲害。
30.水袋由於冬季山上為枯水期,三六九山莊水源結冰無水可用,可能需從七卡山莊自行背水上山使用;請準備五公升以上水袋,以便背水上山。

【戶外百科】襪子濕了怎麼辦?

http://tw.hiking.biji.co/index.php?q=news&act=info&id=609&subtitle=%E3%80%90%E6%88%B6%E5%A4%96%E7%99%BE%E7%A7%91%E3%80%91%E8%A5%AA%E5%AD%90%E6%BF%95%E4%BA%86%E6%80%8E%E9%BA%BC%E8%BE%A6%EF%BC%9F

登山過程中,襪子潮濕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不管是穿雨鞋或是登山鞋,在雨天行走、晴空萬里炎熱天、通過露水草叢區,不同的環境情境之下、不同的身體素質、不同的裝備都會造成襪子不同程度的潮濕,那襪子濕了該怎麼辦呢?
以下是我個人的處理方式,我個人偏好使用smartwool羊毛襪。注意,以下方式都是針對排汗透氣的化纖登山襪或羊毛襪,如果您的襪子是一般厚棉襪或棉質成份居多的運動襪,並不適合這些方法,請不要嘗試烘乾。
(圖/123rf)  
襪子前端的輕微潮濕
對於汗水造成襪子前端的輕微潮濕,休息時有濕濕冷冷的感覺,這時候通常鞋子外層是乾的,內層也是前端輕微潮濕,通常發生於天氣很好,腳程很快,汗流很多的情況下。處理方式為到達營地或山屋後,換上一雙乾爽的襪子,再把有點潮濕的襪子放在羽毛衣口袋,睡覺前差不多就乾了。
對於汗水造成襪子的中度潮濕(未擰出水時)
穿著時很明顯感覺襪子潮濕,好發於天生容易大量出汗的體質,或是小雨天氣下鞋子外層已經潮濕,鞋子內汗水水汽蒸散效果不佳。這種情況的濕襪子,可以先套在裝熱水的nalgene水壺上,藉由熱水來快速蒸散襪子內水份,此時會很明顯看到潮濕的襪子大量冒出白煙,等到水壺熱水溫度下降後,可以在加熱水重覆操作一次,直至襪子明顯乾燥許多,睡覺時放入睡袋內,隔天早上就有乾爽的襪子可以使用。
行進間的襪子透氣:
天氣狀況允許下,可以脫下鞋子,讓襪子透透氣,甚至脫下襪子放置於熱呼呼的石頭,都可以減輕襪子的潮濕感。

[記旅] 冬天到瑞士的實用穿著

http://www.christabelle.idv.tw/archives/9622

這兩年慢慢接觸到戶外登山用品品牌,才知道如果真的要穿的又輕又暖,真的是非得靠這些針對戶外運動及極端環境設計的國外衣物用品品牌,一般大眾流行推出的發熱衣褲或者羽絨外套,根本沒辦法在零度上下或者下雪的環境中保暖,因此這次行李及身上行頭幾乎全都是功能性非常強的戶外用品牌子。

【裝備】Gore-Tex 衣物洗滌方式

http://tw.hiking.biji.co/index.php?q=news&act=info&id=956&subtitle=%E3%80%90%E8%A3%9D%E5%82%99%E3%80%91Gore-Tex+%E8%A1%A3%E7%89%A9%E6%B4%97%E6%BB%8C%E6%96%B9%E5%BC%8F

何謂Gore-Tex?
Gore-Tex是由美商高爾公司(Gore)研發及授權戶外衣物廠商的一種排汗透氣布料,此布料能將分子大的水分阻檔在外,而將分子較小的水蒸氣排出,因此下雨時讓雨水不會滲入而能將人體的汗水蒸發後可以排出。

Canon Photo Challenge

http://www.canonoutsideofauto.ca/challenge/

日本 劍岳 立山


http://peellden.pixnet.net/blog/post/42904406

【裝備】認識登山爐具

http://tw.hiking.biji.co/index.php?q=news&act=info&id=4461
登山爐具介紹
炊具可概分為爐具及鍋具兩大類,在中國的煎、煮、炒、炸的飲食文化裏佔了很重要的地位。當然在家裡弄什麼都容易,要將它們帶到山上去,那可就要費一番功夫,總不能隨便就扛一個十來公斤的瓦斯桶及快速爐上山吧。
還好時代科技都在進步,目前為野外活動設計的輕巧炊具種類也非常多。如果您非常喜好野外活動,的確應購置一支個人的爐頭,但如何能讓它們發揮最大的效用呢?另外團體要準備的爐具和個人又有什麼不同,下列將先依爐具、燃料之基本構造原理做介紹及分類,並提供適用之場合,最後依市面上產品特性做分析,以供團隊在選擇炊具時的參考。

水鹿 The Curious Incident of the Stag in the Night-Time

https://www.flickr.com/photos/135393034@N06/22128863462/
The Curious Incident of the Stag in the Night-Time

Hayaku: A Time Lapse Journey Through Japan

Hayaku: A Time Lapse Journey Through Japan from Brad Kremer on Vimeo.

方位判讀與登山安全方位判讀與登山安全

http://www.ysnp.gov.tw/newsletter_messages.aspx?id=8

期別:第66期 民國95年10月出版


主題:方位判讀與登山安全方位判讀與登山安全

作者:何燾

內容:


假日,我和Geoff走在雪東的山徑上,天氣極好,明明是6個小時的路程,硬是被我們走成9個小時。東峰往三六九山莊兩公里的緩下坡走來相當舒服,在一處可望見品田皺摺的開闊地停了下來,一群群的登山者從我們身旁超過。

一邊欣賞著美景,Geoff逐漸皺起眉頭:「你們的登山者都不帶地圖指北針嗎?」

感光元件規格、像素、畫質 綜合概論與認識

http://www.lazybox.com.tw/forum/fancystuff/photodiary/6239-56--

How To Make Fire With A LEMON.

星空 Milky Way 縮時攝影 TIME LAPSE BY YOCOWOL


台灣 南投的星空之美
玉山高,濁水長,寶島屹立太平洋,
南投位置在中央.........
影片歡迎個人非營利分享
http://www.facebook.com/wol.yoco

Sunday, March 27, 2016

小王子全文


myreader.tinpok.com/list.php?bid=66myreader.tinpok.com/list.php?bid=66
小王子
全文

    關於生命與生活的寓言

    「這就像花一樣。如果你愛上了一朵生長
    在一顆星星上的花,那麼夜間,
    你看著天空就感到甜蜜愉
    快。所有的星星上都
    好像開著花。」

照片的形成

http://www.fotobeginner.com/25/introduction-to-iso-aperture-and-shutter-speed/

[聊攝影117] 你所不知道的婚禮攝影~ 新人找婚攝必看

http://judelaw.pixnet.net/blog/post/43024483

登山裝備文章心得分享

登山裝備文章心得分享會因地制宜(使用時請考量行程/高度/氣候/隊友/天數/重量......等),非常感謝分享者並提醒閱讀者。
   

以下為後進個人心得,尚請達人補充:
   
比如美國背包Osprey背長L號,試揹S或M號前,可先量背長,老外就高啊!

比如登山鞋,台灣海島潮濕悶熱多雨,地形地貌多高山溪谷,穿雨鞋是顯學(踏腳點是關鍵)。

比如露宿袋,美國是大陸型乾燥氣候,台灣使用較易反潮,搭外帳天棚CP值較高(需經驗隨機應變使用)。

    應急急救毯睡袋,常規每次都帶或緊急救援才帶?誰要帶?
    此可衍生討論急救箱/多一日食物飲水/毛毯......留守人員/攜帶物品(地圖指北針高度計衛星導航)/任務指派/登山保險等!!

<<登山醫學>>
請問陳永昌醫師
http://www.epochtimes.com/b5/13/11/29/n4022744.htm

Q10 會比丹木思Diamox 效果好嗎 ?登山的朋友說。可是我想藥品不要隨便亂吃,要問專業的!!!



Q10 vs Diamox 丹木思 預防高山症


護踝,鞋墊,厚襪...
帶去買雨鞋的地方試穿
如店家有樓梯
可上下走幾次試試
可ㄧ次跨兩階

Chirstophe Jacrot 雨中攝影

Chirstophe Jacrot身上,就算是遇到壞天氣,也可以把這些元素轉化為創作靈感的來源。他使用一般人較少嘗試的取景角度作拍攝,而下過雨的馬路經由街燈所反射出來的景象、行色匆匆的路人、路旁的水窪所產生的漣漪、玻璃窗上小水珠、或是被車子激起的水花,都是可以取材的主題。

從Chirstophe Jacrot的攝影作品中,我們可以學習到無論是多「平凡」的題材,不論天氣的好與壞,只要多用點心把一些畫面的情緒昇華,一樣可以拍出不錯的照片,重點是不管拍攝何種題材,都要注意到整個主題的呈現及脈絡,才不會讓作品流於空洞哦!

張嘉佳- 從你的全世界路過

張嘉佳- 從你的全世界路過

https://www.facebook.com/%E5%BC%B5%E5%98%89%E4%BD%B3-%E5%BE%9E%E4%BD%A0%E7%9A%84%E5%85%A8%E4%B8%96%E7%95%8C%E8%B7%AF%E9%81%8E-436766283141385/

Friday, March 25, 2016

李屏賓的攝影美學

http://twghome.pixnet.net/blog/post/28942785-%5B%E8%AB%87%E6%94%9D%5D-%E6%9D%8E%E5%B1%8F%E8%B3%93%E7%9A%84%E6%94%9D%E5%BD%B1%E7%BE%8E%E5%AD%B8

























李屏賓,台灣攝影界的驕傲。

或許你不知道他是誰,但是你應該看過他的作品。
(如果你從九零年代就開始關注台灣電影)

如果你要追溯台灣的電影歷史,那就知道他是台灣影像紀錄的工作者:
《戲夢人生》、《女人四十》、《花樣年華》、《千禧曼波》、《花樣年華》、《父子》,
不論是在哪個身份掌鏡,每次獲獎,他的感覺是:「得獎讓我感覺好像我要退休了...」

我總覺得他是真心喜歡這份工作,他研究的東西都很有趣,想的事情也很有趣。

他拍了近期日本重新呈現的《挪威的森林》,也拿下亞洲影展的最佳攝影。

他對美的獨到見解,值得觀眾們細細品味。

--


文/skykissx (演講者:李屏賓)


4/1,4/2 兩天八小時的課程結束了,一直很想把我感受到的東西寫下來,
但很多事就拖著,搞得自己筋疲力盡的,就一直沒有動筆。

我常常會想到大二、大三的瘋狂時刻,瘋狂地參加活動,瘋狂地記錄感動,
雖然知道自己的文字很笨拙,但就是有股衝動想要紀錄下來。
有時候真的好佩服那時候的體力和熱情,
我知道已經不是能任意參加很多我想去的活動的時候,
就算參加也不見得有力氣好好記錄下來的時候了,
但最近這種寫東西的欲望越來越強烈,全身在燒的那種感覺,
因為我知道現在不寫下次就不知道甚麼時候寫了。

嗯,大概是因為李屏賓吧,
值得我這樣做,我也希望愛寫的東西那個我可以回來,持續閱讀、思考、書寫。

--

以下是憑自己的話重組李屏賓說過的話,分享給未能參與的朋友。

--

李屏賓.jpg



「美是沒有限制,是經驗的累積。
別人沒能看到,由你呈現出來美是會變的,合適的時候便是一種美。」

賓哥一開始和大家討論什麼是美,他說了以上這段話,
而那種一直打破限制,求新求變的精神不斷地出現在他的談話裡。
他舉了他剛入行進到攝影棚覺得為什麼這些燈要這樣擺,而不是那樣擺?
沒有人敢問,但其實沒有誰規定要怎麼擺,但都沒有人去質疑,或是去想其它的可能。
光影的調節是自由的。

他說他以前在香港的工作坊教課的時候,第一天告訴他們所有該注意的準則,
第二天告訴他們這些準則都是可以被違反的。

你一定要知道這些,因為知道了這些你才能突破,隨著一次又一次的失敗膽子漸漸變大。

你的預想往往會和實作會有落差。

你內心當然會有個完美的藍圖,但你要把實際的狀況考慮進來,
好比你預想開拍的景是個大晴天,那忽然下大雨,你拍不拍?

每一天就是一兩百萬在那邊燒,
你還要堅持你的理想,堅持你所謂的風格,還是在既有的限制裡面順勢而行?

--

順勢而行

這一點,就像在紀錄片裡面說的一樣。
他舉的例子是他和姜文拍片,有一場戲是要在沙漠裡拍的,
結果要開拍的時候遇到了暴風雪,完全打亂原本的構想,
整個劇組陷入了低氣壓,拍片可能要停擺。
但賓哥和姜文說,這是上天送給你的禮物你到哪裡去找這種設計啊。
後來還是開拍了,最後的成果讓那場沙漠中的暴風雪成為了一幅極為魔幻寫實的場景。

「順勢而行不是放棄」

這句話讓我沉吟了很久,但後來想想他說的應該是一種保持彈性,
不設限的精神,但也不是沒有原則而是不死守原則。

賓哥繼續說所以他不做「固定」預測與要求,
到了現場他已經知道了一些狀況但他還是想問問別人的意見,來刺激自己的思考。

這種因時、因景而異的想法,
便可以呼應他之前所說的「美是沒有限制,合適的時候是一種美。」

--

那是天地給你的

另一個順勢而行的例子是他在幫徐靜蕾拍「一個陌生女子的來信」,最後一個鏡頭時跟焦器壞了。

拍出來的畫面是都沒有焦點的,怎麼修就是修不好。
但也正是因為這個缺陷讓他想到一個很棒的攝影方式。
最後一個畫面是姜文踏出四合院外開始追憶那一個女子,畫面就一路穿出宅邸,
到了那女子的住所的門外一路逼近她的身影。

這個鏡頭因為是回憶,所以反而一開始是模糊的沒有焦點是更有味道的,
那帶著一股複雜,漸漸清晰的情緒,一如思念。

決定這樣拍的時候,發現跟焦器忽然好了,然後又補拍一個完全清楚的結局,
他和導演說不要再補拍清楚的鏡頭了,
到時你一定會用這個清楚的鏡頭,而不會用這個模糊但比較有味道的鏡頭,
導演和他再三保重不會,但最後剪出來,導演還是用了那個清楚的鏡頭,
導演最終還是不敢冒險,這真的很可惜。

這種因著當下的情況,「即興、現場、運用天地給你的」景也出現在戀戀風塵的最後一個景,
原本最後一幕是打算拍二十幾個空鏡頭的,但最後是採用這個鏡頭。

而這個鏡頭並不是在當初的規畫之中,那是一個颱風天的過後,
大家收工的差不多他忽然看到遠方有一道光從厚厚的雲層中灑下來,他便架好相機開始拍。

如果按照原本計畫這應該就不會拍,也不會拍到了,
但就暫且脫離原先的目的地,拍了這一幕。

那一幕配合整部戲的情感,
想表現的是「景物依舊,時光流逝,人事已非,生命還有希望,一點點光。」

在這種順勢而行隨場景改變的想法裡,
很多原本被視為破格的缺陷在他手中都變成了優點。

好比千禧曼波剛開始的那種晃動,並不是傳統的拍法,
但他因此來表達一種不穩定的心跳的感。

一般來說光裡面有塵埃是不好的鏡頭,但他有時會拍那個鏡頭傳達某一種情緒。
此外他常拿自己的相機玩一個 focus inside 的遊戲,
就是當相機打開的那一瞬間還沒準備好的時候,就按下快門,
他想試驗的是「不見得看得清楚但很有情緒」的畫面。

--

Q:更觸動人心的影像何來?

A:童年往事讓我知道我在那之前的作品都只是表面的亮麗,
這樣的美感沒有氣味,缺少力氣。不動人只好看。
和侯孝賢合作之後,因為侯導總是講話不太清楚,
所以我必須要動用很多感覺去想像鏡頭該如何呈現。

--

勇於挑戰,不斷求新

「在創作的時候,是需要驚喜的,因為它給你力量往前走。
當然會有很多已知很好的方式可以用,但很無趣。
處在危機之中,才會使你專注在找尋一些事情上。
如果一直一成不變,那這個工作也沒有魅力打動我。
創作要讓自己不那麼安逸,創作和生活不一樣,生活當然是要安穩一點。」

「不要因為安逸而放棄被關注的機會。」

「堅持都會有結果的,不要擔心,成績是堅持後無意中被看見的。」

「最艱困的時候越是考驗你的態度、能力、毅力。」

「沒有一個好的結果是輕鬆的。」

「在拍片現場,我會打破既有工整的類型,改變、衝擊既有的基礎,
而這種打破常規會產生一種真實反應的張力,達到專注。

......曾經有一個工作快三十年加拿大的燈光師和我一起工作,
相當的折騰他,因為他不曉得我下一個鏡頭要做甚麼,
他說他做燈光師那麼久了,
很多時候這一個鏡頭一下就知道後面五六個鏡頭怎麼做了,
但和我合作不一樣很折騰。」

「創作要不擇手段達到目的,我看過成功的導演都有這個特質。」

談到挪威的森林裡有一個相當長的軌道,剛開始很多人質疑與反對,
但最終完成了之後所有與會的工作人員都很榮幸自己有參與這個製作。

「就和我昨天說的,每個人都很重要,每個人在某個片刻都會是主角,
像是推移動車的那個,他會影響整個鏡頭呈現的力量....
當然有時候未必一定要如此,但有時就是要有那個過程,
產生發酵的結果,讓整個團隊彼此支持。」

--

Q:為什麼想嘗試那麼多片型?
還有如果遇到自己不喜歡不擅長的片型該怎麼辦?

A:那時候就在想自己一直都在拍同類型的片,就在想說其他類型的片自己可以嗎?
先豐盛自己再決定類別。第二個問題,你可以把你不喜歡的片拍成你喜歡的樣子啊!
我們都在學習把不好、不確定的東西,讓它有結果。

一路聽下來就覺得藝術或創作吸引賓哥投入的部分,
就是他一直都在冒險,一直都在突破過往的手法,
在不同的作品中實驗新的方法,重複過往的方式安全、輕鬆但缺乏趣味,
也自然不會讓他如此著迷。
而這個點也反映在他在討論數位攝影機的問題上。

他說數位攝影機有許多問題,第一個是這種攝影機很熱,
所以必須要包冰袋才能拍攝,要不一整天都是昏的。
而最重要的在於它太聰明了,一下在拍攝的當下就結束了,
缺乏期待,所有的創作都在當下就終止了,
而且如果數位那麼聰明的話那誰來都一樣,為什麼需要你來拍呢?

而那種不確定感,那種在過程中會產生的化學變化都不會出現。
有一次問一個攝影的朋友現在數位相機那麼盛行,
底片機對他而言無法被取代的樂趣是甚麼呢?
他和我說是不確定性,在拍的當下不確定自己所做的實驗是否能夠實現,
而在沖印照片時期待所想和實際的吻合的那一刻是最讓人期待的。

也許,我們急欲消除的不確定性,
在這邊反而不是一個缺陷,而是一份樂趣並且考驗著創作者的功力與技藝。

所以賓哥說數位讓攝影「變輕鬆了,但不快樂。」

所以他在使用的時候刻意把數位攝影機弄鈍,把白天拍的日光片用在夜景,
這些都是想辦法讓自己不要被機器帶著走。
如果誰來用都一樣,都能達到這個目的的話那你就一點特色也沒有。

同樣的想法也在賓哥談論他為什麼不使用好萊塢的那種大鏡頭晃動的技巧,
他說如果我這樣做我的特色就不見了,這不是故意要標新立異,
而是去看自己文化特殊之處在哪,
好比暗中有暗,有層次,黑中還有細節,就是東方文化獨特的美學。

也許是因為這一套思想以及被賓哥這個人的生命經驗所折服,
所以當他在講要讓自己有競爭力的時候,
我就不會覺得像是在報章雜誌上那樣刺耳與廉價,
很多時候競爭力的使用脈絡是用來恐嚇人:
「大家都在.....你還不...你想落後嗎?」

而且通常都是只以賺到的金錢來做為競爭力的衡量。
但在賓哥的口中那種競爭力給我感覺到的比較是一種對於堅持價值的獻身,
然後不是硬要和大家一樣,而是珍視自己的缺陷轉化成一種特色,
了解你的局限這是你的條件,然後一直試圖挑戰自己的熱情。

這大概是我聽到最覺得感動的部分。

--

Q:老師和那麼多的國家人合作過,請問在跨國溝通的時候要注重什麼?

A:不看低別人,也不仰望別人,不管他是哪一國人,我們都是平視彼此的關係。
......剛到日本拍片的時候,因為是一個外來者,
所以面對很大的挑戰被質疑懂日本文化嗎?
但也還是堅持自己的拍攝理念,要不然人家也不用大老遠的請自己去日本了。

--

剛開始創作的時候通常都是從自己的故事出發,
但要看出一個創作者的功力,便是他開始說起自己之外的人的故事時,
說得深不深刻(註:這點和戴錦華說的一模一樣)

--

有一個法國導演和賓哥聊到:「怎麼辦大家都在用數位了,只有我還在用底片!」
賓哥和他說:「你是最後一代用底片的人耶,你要珍惜。」
法國導演聽了之後便改變態度為自己的處境感到慶幸

--

謙虛是一種態度,心虛是另一個事情。

--

和周杰倫拍不能說的秘密時,周杰倫開拍前都會畫分鏡表拿給賓哥看,
但賓哥一下就看完了,周杰倫覺得很訝異。
賓哥說,就沒有太複雜啊,所以看一下就還給他了。
不過即使是這樣周杰倫每天也都還是很認真的在想分鏡表要怎麼畫。

--

當你在拍攝的時候要多留一些餘地,好讓後製的人可以有調整的空間。

--

即便你有經驗也把自己變得是沒有器材,缺少裝備的情況下去拍。
有人會說因為是學生製作所以缺乏經費拍不出好東西,
但後來我和侯導就試著如何在很省的情況下去拍出一個好作品。

--

鏡頭語言

1996年之後拍的片開始覺得「鏡頭可以有文字的魅力」,
讓人可以有「自己感覺、想像的空間」。

剛開始拍侯導的電影是在嘗試在一個不動的畫面裡展現細節與張力。
到了戲夢人生還有海上花的時候,鏡頭開始動(當然還是有人看不出來我動了),
以海上花來說,當一個人在說話的時候,就開始搖到聽他說話的人那頭,
不直接照他說話的樣子,而是讓人去想像他說話的樣子。

在拍千禧曼波的時候,算是整個動起來,用那種移動的鏡頭去慢慢地展現一句話。
那種移動是一種留白,一種娓娓道來的感覺。
有一次遇到一個動作片導演,和賓哥說:
「這次我有投你的花樣年華一票,因為我覺得你的鏡頭在對我說話。」

賓哥覺得相當地開心,因為他所做的嘗試,
就連動作片導演都看得出來,並且予以肯定。

在那之後讓他更有信心往這個方向走下去。

--

幾個鏡頭解析:畫面,情緒、心理狀態。

方世玉要矇眼的時候,有一些光從後面透到前面來,
和方世玉要矇眼與過往的兄弟的決斷的心情產生一些呼應。

紅氣球裡坐火車回家靠著窗戶的倒影與本人映照的鏡像,反映出主角的心理狀態。
在海上花裡,想拍出衣服的質感、油光的飄盪。

戀戀風塵,那一個過山洞的場景,鏡頭全暗,山洞將光全部吞噬後又再吐出,
那是與以往不同的呈現方式,也隱喻著角色間的關係。

--

如何自我訓練

一、提升閱讀量:

多看文字、畫面、影像、光色。
賓哥自己有收集字畫瓷器、碑文的習慣,只要他到一個地方拍戲,
有休息的時間,不管要坐多久的車都要到當地的市集去逛逛。


二、養眼:

去畫廊看畫,去看畫的顏色、線條、影像。

剛開始也不知道要看些什麼,也不知道自己在看什麼,
但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sense,在眾多的事物之中,
那個重要的、質感比較好就會跳出來,向你招手,被你看到。

而在這過程中,你也可以知道你比較喜歡哪一類的用色、光線運用方式,
最終反映出你的喜好與你成長背景使你對某些方式會特別敏感,形成自己的美學。

三、文字:

詩是一種生活的濃縮。古人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同樣的,你在念劇本的時候腦中是會有畫面的,閱讀文字讓你去想像其中的畫面。

以車馬行為例:「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孃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那句行人弓箭各在腰多有畫面啊,然後兵馬所引起的塵埃漫舞在空中,
多到你想看到咸陽橋都不可得,是不是很有畫面?

除此之外,我還會去想像這個畫面如果是在黃昏的時候,光色是如何?
如果是在一個陰雨天呢?這就和拿到劇本對畫面的想像是一樣的。

在既有的限制中克服,找到張力與樂趣,展現技術還有畫面的情緒。

學校並不會負責你前進的方向,所以這些興趣,與鑑賞能力要自己去培養,
這些興趣除了可以放鬆心情外,也可以幫助你的工作、提升審美能力,紀錄心情。
可以把你的日記、你的情緒照成照片,拍成影片剪接。

或是用詩詞來表達。讓你的興趣不只是興趣,而是可以與自己還有工作相互滋養。

--

賓哥和姜文私底下會用詩詞往返。

賓哥說為什麼要那麼累呢?但這就是一種訓練也是某一種樂趣,
把你的心情或想傳達的概念濃縮成幾個畫面,幾個句子,讓對方知道,是相當不錯的訓練。

「不知道你們對於文字的感受力強不強,中國字每個字都是有故事的,
好比說老這個字,就是入土一半就叫做老,朋呢?
就是兩個一模一樣的月亮,兩個月亮要湊在一起,圓缺都一樣那有多難啊。
但是一樣還不夠,還不會成為朋友,友這個字指的是─

一橫:你來  一撇:我往  又:又一次。

不僅要相同,還要你來我往又一次,才會是朋友。
那這些文字會引發你注意細節,去想故事還有畫面。」

--

失敗

剛開始當攝影師的時候去機場拍鴿子,
結果回去沖印,發現一隻鴿子也沒有,原來是感光的方是出了問題,
但也是因為這次失敗的經驗,讓我學到一種感光方式,
而這種方式卻可以用在武俠片的拍攝裡讓鋼絲消除在畫面中。

(註:我自己聽到這邊的時候覺得很佩服,
原本過去的挫敗在後來就變成另一種技巧的展現了。)

--

Q:印象深刻的失敗為何?

A:拍海上花的時候,侯導把所有的燈關掉,和他說:阿賓啊,寫實是這樣。
那時候雖然是用華麗寫實帶過去,但當下是很難過的,
就被「將軍抽車」了,之前拍的東西都被否定的感覺。

這一次拍痞子英雄也遇到很多困難,但他和蔡岳勳每天都心裡流血,笑著面對。
還有一次年輕的時候,拍片會去一沖洗時沒有焦點,
導演隔天就不發他了,他就在中影的放映室裡想辦法弄好,發現還是有焦點的,
請導演來看,導演看了之後覺得很不好意思,連聲道歉。

賓哥下了個結論說,很多情況「即使沒救也要找到原因。」

「千萬要記得一個想法,攝影師不能隨便應付導演,因為那是別人好
幾年的心血,不可以隨便把人給O了,O了是大陸用語,ok的意思,
不能隨便就把人ok掉了,人家花了錢請你來,你要讓人家覺得你『值』。」

Sunday, March 20, 2016

Panasonic Lumix GM1 評測:「細」不可擋

Panasonic 最初推出 GF 系列無反時,便向著小巧路線進發,不過我們還未等到女友變小變可愛,他們先把女友改頭換面成高階路線的 GX 系列。等了這麼久,Panasonic 竟然捨棄為女友變小,反而推出這部掌心無反 GM1,配上 12-32mm f/3.5-5.6 袖珍鏡頭,甚至較 Sony RX100II 小一點。 GM1 帶著幾分復古的味道,小編敢說它的外形比任何女友都要美!外形小巧的 GM1 會否因體積影響操控手感,影像品質能否達到各位的期望呢?還請繼續閱讀來了解。
 

目次

重點規格

  • 1,600 萬素 17.3 x 13mm Live MOS 感光元件
  • 103.6 萬點 3 吋觸控螢幕
  • Venus 影像處理器
  • 1,920 x 1,080 /50i 或 1,920 x 1,080 /24p 影片攝錄
  • ISO 200-25,600
  • 最高連拍 5fps;單點對焦最高連拍 4fps;電子快門最高連拍 40fps
  • 支援 Wi-Fi 操控及拍攝功能
  • 支援峰值對焦
  • 尺寸:98.5 x 54.9 x 30.4mm,重量:單機身 173 克,含電池及 SD 卡 204 克
  • CIPA 標準能拍攝 230 張照片
  • 連 12-32mm f/3.5-5.6 鏡頭套裝:HK$6,490(約 NT$24,800)

外觀介面

GM1 的機身正面以皮革質感設計,而且還有全黑、黑銀、白銀及橙銀四種機身配色選擇呢!小編最初也被較罕有的橙銀機身吸引,但發現左側接口部分與其他部分的橙色稍有偏差(小編對機身顏色的要求高得有點過分吧?),於是選擇以白銀配色作測試。機身正面除了該按鍵及輔助對焦燈之外,鏡頭接環旁的按鍵證明它是無反相機(哈哈),而標示則在左下角「 L 」及右上方「Lumix」,注意 GM1 是沒有手把的啊!機身兩旁設有繫上相機帶的三角孔,左側只有 Micro 4/3 的標誌;右側標示 Wi-Fi 功能,並有 HDMI 及 Mini USB 接口。
機頂分別有 Panasonic 字樣的內置閃燈(ISO 100,GN4)、雙聲道麥克風、對焦切換鍵、功能鍵、開關、二段式快門及模式轉盤,機頂欠一個轉盤及熱靴則有點可惜。機背除了那個 3 吋 103.6 萬點的觸控螢幕之外,還有些微空間設置防滑蒙皮,旁邊分別有影片錄製鍵及播放模式鍵,稍下位置設有方向鍵、轉盤、選單鍵及顯示鍵,螢幕上方則有閃燈開關及揚聲器,整個機身帶出一種簡約感,一如石先生早前在 Podcast 所說,DC 的感覺很重。由於機身上的功能鍵不多,觸控螢幕上就提供五個自訂功能鍵(難怪機頂上的功能鍵是 「Fn1」而不是 Fn 了),只要點觸拍攝介面左邊就能開啟功能鍵作設定。
這部外形完全與 DC 無異的 GM1 確實讓小編想起 LX7,機身大小只是較八達通卡 / 悠遊卡長一點,為甚麼它能變得那麼小呢?原來 Panasonic 把 GM1 的機械快門改成與馬達結合的驅動方式,使快門結構縮減 80%,讓 GM1 做到真正的靜音模式之餘,也較使用彈簧的機械快門耐用。其次是重新設計感光元件的傳送線路及內置閃光燈,使電路板能縮小 30%,同時能使機身能變小(內置閃光燈的 GN 值也很小呢)。


手感操作

動手玩 GM1 時仍有 DC 的感覺,小編以單手握著它,尾指剛能握到機身正面,由於鏡頭在機身偏左位置,雙手握著相機的平衡感較好。它有著 DC 的大小,沒有熱靴的設計,小編曾經下意識在快門鍵附近找變焦桿呢!至於男生對 GM1 的手感嘛,就是太小巧,沒有突出的手把難以握穩相機,比大小相近的無反 Pentax Q7 還要難握。搭配 12-32mm f/3.5-5.6 鏡頭,我們需要啟動 GM1 及轉動鏡頭才能進行拍攝,也能勉強袋進口袋呢!此鏡頭省掉對焦環,使鏡頭減了一圈,若 GM1 接上其他 M 4/3 鏡頭的話,相機會顯得更細小,整個重量也會向前傾,還是待下一顆袖珍鏡頭(例如 15mm f/1.7 Leica 鏡頭)才換好了。
各位定必猜到只得一個轉盤的 GM1 在操作上並不完美,於是就讓 3 吋的觸控螢幕彌補按鍵少的操作缺點。但千萬想不到,男生們手握 GM1 真的超容易碰到螢幕,在單點對焦時,經常誤觸螢幕使對焦點移到右上角去,要到選單內設定拍攝時停用觸控功能才能解決(若要繼續使用單點對焦的話)。使用手動式或手動對焦時,需配合觸控螢幕或按下方向鍵才能調校所有設定,需要花點時間來熟悉,少用手動設定的使用者或會接受這問題。沒有變焦桿(笑)的 GM1 在播放模式時,觸控螢幕播放照片的流暢度很高,以兩指放大照片的操作與我們在智慧型手機上無異,值得一讚。
選單介面與 GX7 的相同,操作上容易上手,配合 Q Menu 按鍵及拍攝介面右面的功能鍵,要改變感光度、白平衡及曝光值等設定也很快捷,如使用光圈先決或快門先決的話,轉動方向轉盤便可改變設定。下圖顯示了藏在螢幕右面的設定鍵,最上面的是擴展遠攝轉換按鍵,即在 DC 上的智慧變焦功能,我們先要在選單內開啟此功能,才能在鏡頭變換到遠攝端時使用此按鍵,使用時有點繁複。最下面的按鍵就是峰值對焦功能,GM1 還提供淺藍色、黃色及綠色三種顯示色彩。我們可利用上方的對焦切換桿調校至手動對焦,但我們寧願換上多個轉盤來增加其拍攝的靈活性呢!

對焦測光

GM1 採用對比度自動偵測技術作為對焦系統,無論我們在日光之下,還是漆黑的夜晚都能瞬間對焦,與 GX7 不相伯仲。不過較奇怪的是它在較暗的環境下,對準焦點與對焦音的時間不同步,是先發聲才能對準焦點一樣,有輕微的誤差,因為光速和音速不同,相機預設先發對焦音嗎?。另外,它拍攝設定預設為多區測光,我們使用單點對焦拍攝的話,主體顏色也不太影響整張照片的曝光。換言之,要在拍攝前先設定好測光模式才拍攝啊!如果你喜歡預覽照片的話,要留意螢幕的預設亮度稍亮,而且很容易讓使用者誤解該照片的光暗適中,建議大家以亮度分佈圖為準。

續航能力

雖然官方指 GM1 的螢幕已較以往機種的節省 25% 耗電量,但這部小巧的相機有著不能再細小的電池,難以維持正常的拍攝需要吧。這顆 680mAh 的鋰電池只有 CIPA 標準 230 張照片的電量,未必可應付使用者一整天的拍攝。我們使用過 Wi-Fi 功能,以快門鍵對焦及拍攝了 234 張照片,錄製了 4 段影片便耗盡了電池,最後拍的那張照片也不能記錄下來。最可惜還是我們不能用隨身電源為它充電,就是說需要另購一顆電池了。

WI-FI 功能

說到 GM1 的 Wi-Fi 功能,先要提一下它並不支援 NFC,要以 Wi-Fi 連接手機裝置,得按下預設為 Wi-Fi 功能的機頂 Fn1 鍵來啟動它。在 iOS 或 Android 的手機裝置下載 Panasonic Image Apps 後,連接 GM1 後開啟程式就能以手機裝置操控相機了。整個程式的操控性蠻高,可改變白平衡、感光度、連拍功能、對焦點及曝光值等,若調到手動模式的話,還可改變光圈及快門啊!要在拍攝時直接把照片記錄在手機裝置內的話,就要把相機的 Wi-Fi 功能設定到「在拍攝時傳送影像」,傳輸照片也很方便。雖然設定的功能區分得有點仔細,使步驟繁複了點,但我們對整個 Wi-Fi 功能也是滿意的。



實拍樣本


拍攝設定:f/8,1/320s,ISO 200,等效焦距:32mm,慢速快門降噪:開啟
在拍攝上,GM1 的快門為我們帶來方便,當我們需要高速連拍時,它能以每秒 40 張連拍速度保留更多動態(當然是電子快門了)。可惜這顆套裝鏡頭的焦距太短,即使拍攝運動或竉物,運動員或寵物在照片中所佔的位置也太細小吧!其次的靜音模式,在藝術館這些需要寧靜的地方大派用場,不過先提醒大家,使用靜音模式時緊記使用單張過片,否則可能連拍數(十)張照片而懵然不知啊!

談到 GM1 的影像品質,由於它搭載的感光元件經過改良,較傳統擴大的光電二極管使其解析度提升,官方指它在色彩飽和度上較 GX1 提升 10%。我們在實拍後發現其照片色彩還原力的確很高,在陰天使用一般的相片風格來拍照,照片的氣氛也沒實際環境那麼灰暗。使用高感光度拍攝的照片細節尚算清晰,照片的散景效果讓人滿意,唯照片中光差較大的位置細節略小,建議使用者先開啟陰影補償功能再拍攝光差較大的畫面。

拍攝設定:f/11,1/50s,ISO 3,200,等效焦距:36mm,慢速快門降噪:開啟

拍攝設定:f/5.6,1/640s,ISO 200,等效焦距:64mm,慢速快門降噪:開啟

拍攝設定:f/11,1/60s,ISO 320,等效焦距:24mm,慢速快門降噪:開啟

拍攝設定:f/5.6,1/80s,ISO 320,等效焦距:64mm,慢速快門降噪:開啟


創意控制模式及修圖
每次提到相機的藝術濾鏡等照片風格,小編總認為這不過是女生們喜愛的玩意,其實很多攝影師在尋找靈感時,都因這些濾鏡的風格找到拍攝的意念。這部 GM1 在模式轉盤上設有創意控制模式,例如正片負沖、陽光及復古等 22 種不同濾鏡,使用者利用觸控幕便能調校濾鏡效果的濃度,其中 18 種濾鏡可在錄製影片時使用,算是蠻方便的。使用創意控制模式時相對較耗電,因此要注意相機的電量是否足夠,若在拍得興奮時突然沒電的話,真會掃興的啊!另外,若我們在播放照片時發現畫面中有些事物破壞構圖的話,可利用「清除修片」功能作即時抹除,對於需要即時經 Wi-Fi 傳輸作分享的照片,可說能解決燃眉之急。



感光度測試


感光度測試的實際拍攝畫面
前文提及過 GM1 的感光元件使影像品質提升,現在就讓我們仔細看看它在晚間以不同的感光度去拍攝的照片品質如何吧!從 ISO 200 始拍攝,直至 ISO 800 的照片立體感及銳利度仍處於高水平,到達 ISO 1,600 後,亮部的細節仍在,暗部則有點微粒,主體的邊緣開始變得有點不扎實,但照片整體也能接受。隨著感光度增加,照片的亮部能保持清晰,但暗部的顆粒卻愈來愈明顯,以 ISO 12,800 拍攝的照片暗部出現大量顆粒,建議追求品質的使用者把最高感光度設在 ISO 6,400。

ISO 1,600 原圖 100% 放大

ISO 3,200 原圖 100% 放大

ISO 6,400 原圖 100% 放大

ISO 12,800 原圖 100% 放大

ISO 25,600 原圖 100% 放大

ISO


影片實拍

手裏拿著小巧的 GM1 用來錄製影片,總有些不穩固的感覺,幸好鏡頭的變焦環較緊,不會輕易地改變焦距,錄製影片時就不會使畫面跳得太快。GM1 最高以 1,920 x 1,080 / 50p 錄製 AVCHD 或 25p 的 MP4 格式檔案,影片的流暢度能保持一定水平。要留意的是它在錄製影片時預設為連續 AF ,而且它的對焦系統非常敏感,如要錄製風景的話,還是先關掉連續 AF 為妙。

日間測試影片

日間的影片在黃昏錄製,相機能在約短短的兩秒間重新對焦,但在我們改變焦距的情況下則沒那麼快能對焦主體,在車輛經過時,對焦點未能緊貼車輛,使車輛不能完全保持清晰。晚間的影片中,暗部的主體銳利度稍差,與照片上的問題相同,但影片從亮部轉到暗部的測光準確。對焦速度則較日間錄製時慢一點,我們開啟了連讀 AF 功能,在相機停下來時出現重新對焦的情況,影響其連續性。兩段影片的流暢度頗佳,能把旁人經過的談話聲錄下來,我們繼續期待接上更長焦段鏡頭時的表現啊!

晚間測試影片

總結

我們從外形、手感、操作及影像品質等不同的角度讓大家了解這部掌心無反 GM1,看來各位心動的讀者已經有了是否購買的結論吧!GM1 以 DC 的外形大小及操作,加上可更換鏡頭的無反機身,有著 M 4/3 大小的感光元件,惹來剛好握穩相機的女生們去注目。至於男生們,還是需要適應那容易誤觸的螢幕。根據其大小及功能而言,GM1 並沒有真正的對手,最相似的 Pentax Q7 憑著那細小的感光元件,根本無法做到 GM1 的影像品質。我們對它的影像品質尚算滿意,唯機身小巧使其操作性稍為削減,想入手的朋友可從這兩方面取捨一下。以它的市場定位(連 12-32mm f/3.5-5.6 鏡頭套裝售價 HK$6,490 / 約 NT$24,800)來看,還是適合用作日常生活的拍攝及抓拍,若閣下不介意配上相對之下很大的鏡頭,那麼用作副機也未嘗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