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ly 31, 2016

2016 小腳ㄚ的『中途之家高山夏令營』山訓計畫戶外課行程之三 2016/07/23

行程相關資訊:



1. 行程日期:2016/07/23 (六)

2. 行程路線:汐止火車站→社區巴士→夢湖→新山→五指山(午餐、有水源)→梅花山→碧山→大崙頭山→大崙尾山→中央社區。
3. 集合時間:2016/07/23 AM 07:50

4. 集合地點:汐止火車站

5. 攜帶裝備:郊山單日行程標準裝備、行動水、安全帽、雨衣和雨褲、地圖、指北針。 另外,也請攜帶爐頭、鍋具和瓦斯罐,我們需要和青少年一起煮午餐,增加彼此的熟悉和感情。

6. 報名期限:2016/07/16,因為需要辦理保險和採買公糧。

7. 報名資格:願意遵守『同進同出』、『團結合作』和『遵守紀律』的登山規範;同時也願意耐心陪伴、引導青少年爬山,建立他們謙卑的自信心和團結合作的精神。

8. 報名方式:請跟活動主辦人報名,來信時請提供辦理保險的相關資料(姓名、出生年月日、身分證字號)。

9. 活動保險:本次活動每人將投保300萬元意外險附加30萬元意外醫療險。 因為保險公司規定登山活動最高保額為300百萬元,如果覺得保險額度不夠的話,請自行另外購買保險。

10. 無線對講機頻率:144.460

11. 徵求總務一名:幫忙採購行程當日午餐的公糧(麵食為主,簡單扼要)。


20160715 小石高山攀登體驗課程 (助教版)

1. 日期:2016/07/15 (週五) ~ 2016/07/17 (週日)
2. 集合時間、地點:2016/07/15 19:30 成淵高中 (正門口)
3. 交通方式:租用交通車
4. 行程路線:
D0:台北→ 愛蘭交流道 (小7補給) →(宿) 南投仁愛高農
D1:南投仁愛高農 → 台8線103.5K東營大將軍廟【2390M】→天巒池登山口【2585M】→ 天巒池【2920M】→ 武法奈尾山【2987M】→ 天巒池
D2:天巒池 → 1.8K天巒池岔路 → 2K合歡北峰【3422M】→台14甲線36.7 K合歡北峰登山口【2950M】→ 台14甲線36.5K小風口停車場 (更衣、梳洗) → 餐廳 (慶功宴) → 台北成淵高中

(D0 備用路線為:宜蘭接梨山停車場)

關於高山攀登體驗地圖判讀所需的地圖範圍如下:
共計兩份(地圖A 與 地圖B)
地圖A
東距273000~285000/北距2673000~2685000
地圖B
東距276000~281000/北距2673000~2680000
以上我請同學不要列印航跡,請分組教官檢查,可以自行劃上航跡,但不主動告知能這麼做,主要希望他們能查資料,看記錄,自己劃上航跡對路線的印象較深刻。

我請同學於地圖B繪製以下作業
1.百米計曲線
2.稜線
3.谷線
提醒同學攜帶"油性細簽字筆(或光碟書寫筆)",如此才能在打防水的地圖做記號。
GPS及智慧手機,非特殊情況下,請同學不要使用。
提醒同學打防水(不只地圖。。)
謝謝各位教官 助教。

小石「高山攀登體驗」課程工作分配表,敬請大家參考:
*大家可以自行對調所負責的教學工作。
*如果對於如何準備上課教材有需要幫助的人,可以寄FB message問我。
1. 地圖判讀的複習:由G大負責講解,然後由各組教官、助教協指導組內學員實地練習。
2. 登山伙食的練習:由各組教官、助教協助組內學員實地練習、並且分享心得。
3. 高山行進技巧的訓練:由小白負責講解,然後由各組教官、助教在行進過程當中指點組內學員如何練習行進技巧。
4. 行進規則的訓練:由佩均負責講解,然後由各組教官、助教在行進過程當中指點組內學員如何遵守規則。
5. 營務的練習:由阿良負責講解,然後由各組教官、助教協助組內學員練習。
6. 高山症的認識、預防、處理:由Yen-Ting負責講解,然後由各組教官、助教在行程當中協助、指導組內學員如何預防、處理高山症。
7. 缺水模擬練習:由各組教官、助教協助組內學員實地練習、並且分享心得。
8. 預防失溫練習:由小歐負責講解,然後由各組教官、助教在行進過程當中指點組內學員如何實地練習。
9. 高山緊急避難的示範:由志揚負責講解,然後由各組教官、助教協助組內學員實地練習。
10. 環境保護:由各組教官、助教協助組內學員實地練習、並且分享心得。


小石「高山攀登體驗」課程大綱,敬請大家參考:

1. 地圖判讀的複習:利用地圖判讀進行定位,利用地圖正置以認識山頭,利用地圖辨識叉路和概估所需要的行進時間。 例如,可以在產道終點登山口問學員哪一座山是鈴鳴山(其實看不到)。 (上課地點:東營將軍廟登山口、產道終點登山口、武法奈尾山、合歡北峰。 上課方式:由地圖教官集合學員授課,然後各組教官和助教指導同組學員練習。)
2. 登山伙食的練習:週六和週日午餐煮麵條、週六晚餐煮乾飯(一人分享一道菜餚)、週六早餐進行缺水訓練。 (上課地點:天巒池營地。 上課方式:由每組教官和助教指導同組學員。)
3. 高山行進技巧的訓練:「慢就是快」、調整呼吸(三種深呼吸)、上下陡坡時的步伐控制、上下陡峭地形的練習、橫越斷崖地形的練習。 (上課地點:東營將軍廟登山口、天巒池營地。上課方式:由行進技巧教官集合學員授課,然後各組教官和助教在行進當中,隨時指導同組學員練習。)
4. 行進規則的訓練:遵守「同進同出」、遵守「回望等候」、遵守「不遺棄隊友」的走在一起、幫助體能較弱的隊友負重、在叉路口和疑似叉路口等待下一組隊友抵達 後才離開叉路口、迷路時的處理、「看景不走路、走路不看景」、不在危險地形賞景等等行進規則的講解。 (上課地點:東營將軍廟登山口、天巒池營地。上課方式:由行進規則教官集合學員授課,然後各組教官和助教在行進當中,隨時指導同組學員練習。)
5. 營務的練習:營地的選擇、營地的整理、模擬雨中搭帳(帳篷)、洗手間的設置和使用規則、水源的保護。 (上課地點:天巒池營地。 上課方式:由營務教官集合學員授課,然後各組教官和助教在行進當中,隨時指導同組學員練習。)
6. 高山症的認識、預防、處理:介紹三種高山疾病、要學員按照醫師處方預先吃丹木斯、有任何疑似高山症的症狀都需要向助教反應、定點測量血氧溶度(霧社、中橫 登山口、抵達天巒池、天巒池睡覺前、小溪營地、合歡北峰)。 (上課地點:東營將軍廟登山口、天巒池營地。 上課方式:由授課教官集合學員授課,然後各組教官和助教在行程當中,隨時指導同組學員練習。)
7. 缺水模擬練習:第二天早上只能使用200cc的水吃早餐並且當行動水,抵達水源處後才補充水分。 (上課地點:天巒池營地、小溪營地。 上課方式:由每組教官和助教指導同組學員。)
8. 預防失溫練習:行進時隨時穿脫保暖衣物、休息時穿脫保暖衣物、選擇休息地點、善用小雨傘休息、休息時用吸水抹布擦乾雨衣的裏裏外外、雨天時多攜帶一件排汗 衣。 (上課地點:天巒池營地、小溪營地。 上課方式:由授課教官集合學員授課,然後各組教官和助教在行程當中,隨時指導同組學員練習。)
9. 高山緊急避難的示範:如何在一個避風凹地或是森林使用箭竹和兩個最大號黑色塑膠袋、如何使用紅色電器膠帶標示避難地點、每整點以及每半點吹口哨求援、手機 對外求援,小腳ㄚ無線電對講機頻率:144.460。 (小七沒有上到) (上課地點:天巒池營地。上課方式:由授課教官集合學員授課,然後各組教官和助教在行程當中,隨時指導同組學員練習。)
10. 環境保護:不在水源處紮營或休息,一定要遠離水源,在水源的下方上洗手間,要掩埋糞便並且將衛生紙攜帶下山,所有的垃圾都要攜帶下山。 (上課地點:天巒池營地、小溪營地。上課方式:由每組教官和助教指導同組學員。)

7/11 小石「高山攀登體驗行程」行前會議的講義
1. 登山計畫解說
2. 登山路線:
7/15:19:30 成淵高中 (正門口),請大家不要再休息點浪費寶貴的時間,大家早一點到霧社休息、睡覺,對於第二天的行進會有幫助。
7/16:05:30 仁愛農工出發,到霧社吃早點;06:00 開車前往東營大將軍廟。 今天在天巒池紮營。 晚上進行緊急避難訓練。
7/17:05:30 天巒池出發,進行缺水訓練,到小溪營地吃早餐。
3. 登山宿營型態:舍營、露營及露宿
4. 食、宿相關裝備選擇與使用
5. 每人練習在山上煮飯、一道一人份的菜,分享菜單。
6. 每組分組討論組內工作和裝備分配
7. 高山症預防與高海拔適應
8. 高山的行進技巧與行進規則
9. 高山失溫的預防與處理
10. 緊急避難與迷路處理


高山行前會議補充(一): 頭部保暖與喝水
爬山時,需要注意頭部的保暖,尤其是攀爬高山的時候。 有些人會因為頭部吹風而頭痛,甚至引發高山症。 我自己以及一位已經完成百岳的好朋友都曾經遇過這樣的情形。 因此,我建議大家要攜帶保暖帽,而且最好是兩頂。 海拔較低、風較小時,只戴一頂保暖帽;海拔較高、風較大、或是氣溫較低時,則甚至戴上兩頂保暖帽。
爬山時,也需要留意喝水的問題。 首先,一定要善待自己的腎臟,所以一定要喝足夠的水爬山。 千萬不要學一些資深登山客的說法,以只需要喝少少的水就可以爬一整天的山為榮。 我知道有一位相當知名的登山專家,在以此為榮的十年之後,為自己腎臟的敗壞而十分後悔從前的錯誤登山觀念 --- 以喝很少的水爬山為榮。
我建議大家要用正確的方法喝足夠的水爬山,才不會對不起自己的腎臟,也才能達到健康的登山。 如何可以喝到足夠的水呢? 有四個方法。 其一,善用各種水源,例如看天池。 此時,可以利用過濾器過濾高山黑水塘的水。 其二,背足夠的水。 因為水很重,所以可以考慮增加自己的負重能力,或是利用輕量化的方法減少其他裝備的重量,然後利用所節省下來的重量來背水。 其三,減少過度流汗的情形 --- 適時的穿和脫衣服、熟練的行進技巧、善用小雨傘遮陽等等。 其四,使用正確的方法喝水。
關於如何正確的喝水,我的建議如下: 首先,建議大家改喝熱開水,所以大家需要背一個可以裝四、五百cc熱開水的熱水瓶。 其次,可以在熱水瓶加少許的鹽巴,可以補充流失的鈉。 喝熱開水有許多好處:相對於冷開水,熱開水才能容易地被人體吸收;喝熱開水,可以暖活身體;喝熱開水,比較有解渴的作用;喝熱開水,可以減少需要喝水的 量。 在緊急時,也可以利用熱開水趕緊泡一包薑母茶取暖。

高山行前會議補充(二): 使用雙仗行進
因為攀登高山往往需要背負很重的裝備,所以我往往使用雙仗行進,以減輕膝蓋的負荷以及爬坡時腿力的使勁,可以說是「手動式的省力系統」。 另外,使用雙仗不但可以協助行進的平衡,對於背負重裝通過瘦稜等類地形很有幫助。 還有,有時也可以利用雙仗在行進間作短暫的休息。 同時,在下長陡坡時,可以利用雙仗使用倒退下坡步法,以保護膝蓋。 最後,我們還可以利用登山杖搭出很好的外帳式帳篷。 當然,登山杖也是很不錯用的防身武器。 因此,在揹負重裝的行程,只要地形許可,我會儘可能使用雙仗協助行進。
剛開始使用雙仗可能會不習慣,但是習慣是慢慢養成的,因此十分建議大家藉由合歡北峰的行程,好好的練習使用雙仗爬山。
至於登山杖要買多好或多貴的,我個人推薦L牌的進口登山杖,但是不用買太貴的,只要買一千多元的鋁合金的材質即可。 建議大家,最好不要買輕量化的碳鋼材質,又貴又不好用。

高山行前會議補充 (三) --- 體能的鍛鍊和丹木斯
體能是登山的最基本且最重要的裝備,而且是最不用花錢買的裝備。 沒有足夠的體能就爬不上山頂,甚至回不了家。 而且就算可以平安地回到家,也不會有多餘的精神和體力好好的學習如何爬山的事情。 所以,建議大家用最後的一個星期的時間,好好的鍛鍊自己的體能。
另外,記得要去看家醫科的醫生,請醫師幫忙開丹木斯的處方簽,然後按照醫師的規定事前用藥。 我個人強烈建議,大家在沒有藥物過敏的前提下,按照醫生的指示預防性的服藥,可以讓大家在不用擔心高山症之下,更專心地進行學習。

高山行前會議補充 (四)
請每一組攜帶一把可以在泥土地面挖洞的工具,例如種盆栽用的小鏟子。
我們會在營地附近設定一個廁所的位置。 請大家在上大號之前,要先挖一個洞,然後將糞便排放在洞內,而後再將泥土回填,之後在洞上插上一根樹枝,以做辨識使用。
如廁之後的衛生紙或是衛生棉,請用塑膠袋裝著,並且攜帶下山。 果皮以及任何垃圾也同樣的攜帶下山。

高山行前會議補充 (五)
如何不要產生廚遺是高山活動的一個重要小細節,因為處理廚遺是一件麻煩,而且也是很白白浪費食物、水和體力的事情。
建議大家,煮飯、煮食物的時候,只煮你要吃的八分量就好了。 吃完之後,如果還覺得很餓,就再補充一些行動糧即可。 這樣就不會產生廚遺了。

高山行前會議補充 (六)
1. 需要戴安全帽:爬山戴安全帽,頭部安全又保暖。
2. 需要攜帶地圖:我們要複習地圖判讀和地圖正置認識山頭。 地圖可以用「地圖產生器」下載。
3. 需要背水:周六清晨從仁愛農工出發時,大家需要攜帶足夠的水。 這些水包含周六的行動水、週六午餐和晚餐用水、200cc緊急用水。 水量的多寡因人而異,早餐和午餐一般會用上 500~700cc的水,晚餐會用上1000~1200cc的水,緊急用水一般300cc,行動水則因人而異。 可以用水袋或是寶特瓶裝水。

『學員版』張貼以下的短文,提醒學員注意事項:
高山攀登體驗課程注意事項
一、 登山規範:
1. 同進同出
2. 團結合作
3. 遵守紀律
4. 回望等候
5. 生態環保

二、 關於食物:
1. 採取個炊。 週六午餐,自己煮麵吃;週日早餐,自己準備早餐;週日午餐,自己煮麵吃;週六晚餐,每人炊煮一道菜餚,同一組的人一起分享菜餚。
2. 不要攜帶太多的食物,夠吃即可(頂多再增加一餐預備餐)。
3. 多吃碳水化合物,少吃肉類。 有益於減少高山症的發作。
4. 每餐炊煮的數量以不會產生廚餘為準;建議只炊煮可以八分飽的份量,如果真的還吃不飽,再補吃行動糧即可。
5. 所有的廚餘、剩菜、食物、果皮都要攜帶下山,不可以掩埋或燒掉。
6. 不要用清潔劑清洗鍋具,可以用熱開水清洗。
7. 遠離水源以及在營地的下風處傾倒清洗鍋具的汙水。
三、 關於飲水:
1. 請攜帶足夠週六午餐、晚餐、行動水然後再外加200cc的周日清晨緊急用水。
2. 天巒池的池水一定要用過濾器過濾,並且燒煮沸騰之後,才可食用。
3. 請勿汙染小溪營地的水源。 例如,遠離水源至少50公尺紮營、炊煮食物等等。
四、 處理排泄物:
1. 在營地時,只在領隊所規定的地點方便。
2. 每一組需要攜帶一把花鏟,可以挖貓坑,以掩埋排泄物。
3. 請將使用過的衛生紙、衛生棉攜帶下山。
五、 關於營火:
1. 雖然天巒池附近一帶有黑熊出沒,但是因為我們人數非常的多,而所駐紮的營地已經是大眾化營地,所以只要大家將食物及廚餘密封處理,就不至於引誘黑熊入侵營地。 因此,除非有緊急情況,否則禁止生營火。
2. 為了進行LNT,請勿攜帶任何仙女棒或煙火上山,這些東西對於動植物和其他登山客會有不良的影響。
六、 其他:
1. 請勿在山上吸菸。 如果一定無法戒菸的人,此高山課程可以請假。
2. 請勿在山上喝酒。 喝酒無法取暖,反而只會影響注意力和平衡感。
3. 請勿吃安眠藥助眠。 不但容易掩飾高山症的症狀,也容易影響高山症的惡化程度。
4. 有任何問題時,尤其是高山症的問題,請立即跟教官、助教們反應。




2016 普賢慈海家園『中途之家高山夏令營』戶外課行程之二 2016/07/10



行程相關資訊:

1. 行程日期:2016/07/10 (日)

2. 行程路線:大湖公園捷運站→龍船岩→開眼山→白石湖山→雙溝溪古道(午餐、有水源)→風櫃嘴→頂山→石梯嶺→擎天崗。

3. 集合時間:2016/07/10 08:00

4. 集合地點:大湖公園捷運站二號出口

5. 攜帶裝備:郊山單日行程標準裝備、行動水、安全帽、雨衣和雨褲、地圖、指北針。

6. 報名期限:2016/07/03,因為需要辦理保險和採買公糧。

7. 報名資格:願意遵守『同進同出』、『團結合作』和『遵守紀律』的登山規範;同時也願意耐心陪伴、引導青少年爬山,建立他們謙卑的自信心和團結合作的精神。

8. 報名方式:請跟活動主辦人報名,來信時請提供辦理保險的相關資料(姓名、出生年月日、身分證字號)。

9. 活動保險:本次活動每人將投保300萬元意外險附加30萬元意外醫療險。 因為保險公司規定登山活動最高保額為300百萬元,如果覺得保險額度不夠的話,請自行另外購買保險。

10. 無線對講機頻率:144.460

11. 總務幫忙採購行程當日午餐的公糧。

12. 報名連結:
http://goo.gl/forms/Mdg9lXtPH0oIZ5ah1

13. 公裝認領連結:
https://docs.google.com/spreadsheets/d/1L37S8Is9jtMw1IFBU1cY76SEX6nbU9t5yIHn7DU3RgI/edit?usp=sharing

14. 地圖:(請行前自行至連結列印研讀)http://map.happyman.idv.tw/twmap/show.php?info=306000x2785000-5x10&version=3&mid=84991

15. 可轉進點: 聽從領隊指示。

16. 職務
領隊: 教授
前嚮: 鍾政良 (助教: Bi-Ru、 Vera Hung、Kuenming、詩敏)
中嚮:小白 (助教: Barry、Firas Al-Taee、家溱)
押隊 : 小歐 (助教: 貝宜、Pochang、浩崙)
總務 : 賴賴、婷鈺
小護士:Ala'a 、婷鈺
留守: Nadia
依行進速度不同請聽從領隊或前嚮分配及調整。

17.午餐
滷味、三明治

助教認領:一罐2升自製酸梅湯(賴賴)、二顆小西瓜(Vera)、巧克力蛋糕(婷鈺)

補給點: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J65b6OF5sTNGlObXo5WTg2bjA/view?usp=sharing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J65b6OF5sTOEYzTm0tdHYtanc/view?usp=sharing

補給支援:丹尼斯

18.個裝:郊山單日行程標準裝備、行動水2L以上、雨衣和雨褲、地圖、指北針。
(選備)扇子、帽子、毛巾等。
公裝:請二位嚮導及押隊携帶無線電和GPS;醫藥包請Vera準備。


19. 注意事項
(一)
a. 為了保護青少年的隱私,請不要拍攝可以辨識他們的照片。 一般上,我們拍活動照片時,我們只拍攝他們的背影。
b. 在活動當中,請勿和青少年談論他們的家庭背景等等的私人問題。
c. 請儘量避免使用情感字眼回應青少年。 如果,有任何文題而不知道如何處理時,都可以請隨隊的社工老師幫忙。
(二) 『同進同出』、『團結合作』和『遵守紀律』
(三) 登山與雷陣雨
A. 預防雷擊及處置(by阿良):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J65b6OF5sTcG04cWdWOHI3Ums/view?usp=sharing
B. 如何避雷 http://www.mes.com.tw/work/mes-19.htm
C. 雷電交加如何保護自己 http://www.mes.com.tw/work/mes-3.htm
D.
(四) 地震與登山
http://tw.hiking.biji.co/index.php?q=news&act=info&id=597

為了避免在午後雷陣雨之下通過風櫃口、頂山、石梯嶺和擎天崗的稜線、草原區,所以我們明天中午在風櫃嘴午餐之後,我們會略為更改路線。 我們會從風櫃嘴直接下切『小1公車頂山站』,然後走『內雙溪古道』,最後上切擎天崗環形步道。 這樣我們就可以利用溪谷路線避開雷陣雨。 詳細路線,請參考附加檔案的地圖。 謝謝大家。


『中途之家高山夏令營』戶外課行程之一 剪刀石山 2016/07/02








『中途之家高山夏令營』戶外課行程之一 2016/07/02


Taiwan 步道資料庫


推薦給愛爬小山的人一個超棒的網站:
【600條步道資料庫】


http://tw.hiking.biji.co/index.php?q=trail

Thursday, July 28, 2016

劉芊芊 極致視界,留住最美的瞬間

劉芊芊 極致視界,留住最美的瞬間

要成為一個卓越的攝影師, 就不可能只有幾張偶然出色的照片,必須要有足夠專業度與紀律,隨時能夠掌握那一刻按下快門的藝術,不斷拍出令人驚艷的照片。

       劉芊芊便是這樣一位了不得的攝影師,具備超高蹲點毅力、執著發掘新視界的她,非但是台灣風景攝影圈位居頂端的極少數女攝影師,她那如童話夢境般的攝影作品,更具有一種無法言喻的魔力,可以瞬間將我們抽離世俗紛擾,在我們心中留下無法抹滅的嚮往,讓人渴望直奔她的作品裡的景致。到底為什麼能夠一再拍出這麼有境界的風景作品?劉芊芊和我們說了非常令人玩味的幾個字:「因為我想要!」

設計美學為基底,因工作接觸攝影
       攝影師的成功,基本功底的厚度扮演舉足輕重的關鍵,觀景窗下創作意圖能否充分發揮,反映出攝影師對環境、構圖、光線的掌握度。過去就讀美術設計科的緣故,已為劉芊芊打下了一個良好的美感基礎,而對妝髮十分感興趣的她,也特地到坊間學習,從平面跨向立體,再度墊高了她的美感掌握力。畢業後,她決定直接創業開一家髮型設計店,不過考量台北成本較高,她選擇南下高雄開店。

       因緣際會下,她開始兼任婚紗攝影公司的妝髮造型師,「新娘可能早上六點前就到了,我們髮廊九點才會開門,所以沒有影響。婚紗公司裡面有攝影師、攝影棚,器材設備都很齊全,什麼都很方便,漸漸開始有機會接觸、了解攝影這種東西。可能我本身學美術的關係,看到婚紗公司一些作品之後,就覺得我好像也可以,所以會想去嘗試,想說如果換成我來構思會變成什麼樣子?就真的拿起相機來拍。」起先她是拍個人寫真,模仿婚紗公司的樣本照,依樣畫葫蘆,也只是把攝影當作興趣,卻很快的拍出了相當的水準。

追夢女孩Eva Wu:Life is sum of choices,生命是一連串選擇的結果


攀岩女生 李虹瑩



姓名:李虹瑩 年齡:30 。1986
職業: 攀岩選手
強項: 關關難過關關過-看不到極限
絕技: 肌肉總動員-纖細手臂卻能驅使強大的力量
高中時期虹瑩原在道館學習跆拳,喜愛面對挑戰克服困難,是奧運金牌得主朱木炎的學妹,但高三的時候,重要比賽前的一場車禍讓她逐漸淡出了跆拳道圈。而自小就喜愛東爬西爬的她在2004年上大學時參加了攀岩社的迎新,展開了精采的攀岩旅程,也讓她無法克制地愛上攀岩;由於虹瑩算是科班出生,體能的狀況一直都保持得相當不錯,初次攀爬前便猜想像這種僅是幾個點抓一抓就可以爬完的路線,對擁有爬牆、爬樹、爬櫃子經驗豐富的她應該再輕鬆不過。沒想到一開始在福和橋嘗試路線手就痠到極限,肌肉緊繃到完全無法使力,讓她開始重新用不一樣的眼光看待這個運動。
爬岩生活展開的前兩年虹瑩毫無阻礙的不斷進步,她非常喜歡完成路線和訓練後帶來的滿足感,直到2006高雄亞錦賽,看到亞洲籍的世界好手Akiyo Noguchi和Jain Kim的表現後大受衝擊,第一次見到國際級表現的她不敢相信原來攀岩可以這樣爬,這就像沒看過體操比賽的人不知道後空翻可以三圈一樣。這場比賽中她明白了台灣與外國的落差,也發現原來競賽可以刺激出高效率的成長速度,於是她將比賽變成一個看得見的目標,參加比賽當作一項手段來督促自己更上一層樓。當時的虹瑩已經是國內女子組的常勝軍,於是短程目標放眼一年一次的亞錦賽,希望可以逐年在亞錦賽獲得更好的名次。藉著體院的知識背景、少見的天賦,儘管偶而還是會有小小的瓶頸與沮喪,依然在一場場比賽淬鍊與訓練下一再的自我突破。
不過熱愛攀岩的虹瑩卻在 2011年的時候遇到爬岩生涯中最低潮的一段時光。當時的她人在嘉義工作,因為缺乏岩伴的關係,下班後經常都是自己獨自面對著岩牆,單獨一個人的訓練過程枯燥無聊而且辛苦,更重要的是沒有同伴可以互相切磋,這使得她經常心情低落提不起勁。加上當年的亞錦賽因故宣布取消,頓時讓為比賽準備了大半年的虹瑩滿腔鬥志消磨殆盡,失去訓練上心情的寄託,產生掉落谷底頓失方向的無力感,當時甚至動念乾脆放棄選手之路,產生轉而擔任教練一職的想法。 而就在這最低潮的時候,香港朋友邀請他參加香港全國錦標賽,一時失去目標心情沮喪的她本著散心的目的前往,想不到竟然一舉奪得第一名的好成績,讓她既驚喜又受到鼓舞,加上香港友人的鼓勵與打氣,她決定即使環境不許可也要為自己創造機會,要往國際走,以多參加國際賽事的方式來觀摩頂尖選手的水平和實力。
於是在 2012年她規畫了三個月的世界攀岩巡迴行程,安排參加各地的比賽、到不同的岩館去體驗,起初家人非常反對,認為應該安分地找固定工作為未來鋪路,而不該冒險投入不一定有回報的活動。但決心和目標明確的虹瑩非但沒打退堂鼓,更靠自己的力量完成這趟旅程,以實際行動來說服家人,而其中參加歐洲的比賽是她一直想完成的目標,這次的目標很簡單:期許能用不過於緊張的平常心應賽,累積經驗並且觀摩。她笑容複雜的說:這幾個月給了她一場震撼教育,深深體認到國外選手和自己實力上的差距,每場比賽都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期待自己可以身在其中,但又擔心挫折感與日俱增。
旅程中她曾一次待在奧地利岩館兩星期,遇到多國選手在當地訓練迎接下一場歐洲賽事,發現國際選手們光是熱身路線自己就要非常多次的嘗試才能連貫整條路線。選手們的訓練路線更是困難,單一動作都難度極高,明顯看出自己的力量不足與技巧的落後,在一旁觀察選手集體訓練模式的虹瑩,也驚嘆於他們訓練的明確與效率,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路線,並且知道誰幫誰確保,迅速地做著輪替不浪費任何一點時間。而不只是選手們的程度很高,就連當地一般人也都有相當的程度,可以說是大開眼界。

在歐洲行程後的青海世界盃,她因為一開始判斷錯誤而早早下場,這時挫折感達到了極限,認清了自身目前的水平還不夠與國際選手競爭,必先經過一番訓練才能與他們在世界這個舞台上競爭,於是虹瑩將經驗整理化為自己學習的資料庫。她觀察到自己在抱石的力量遠輸國際選手,在先鋒賽的判斷上又經驗不足,但自己的能力方面還有很多地方可以開發,尚未遇到真正的極限(以往訓練過程中遇到的瓶頸總可以在兩三個月中突破),比起國際知名的職業選手,現在缺乏的是應該是密集且全面向的訓練(就她的實際觀察 AKIYO的訓練量大概是她的兩倍),因此回國後虹瑩參加了一場在日本的訓練,過程中法國教練提醒她多花心思在路線的記憶與力量的提升還有呼吸的調控,聽了這番話後她驚覺原來自己連這麼基本的能力都還不足,應該要忘記比賽輸贏,專注在能力的開發和進步上面才對。
虹瑩是很有衝勁的攀岩人,目標明確地一步步朝著國際舞台前進,她的夢想是某一天能站上世界賽事的決賽舞台,與頂尖選手們同台競賽。現在她又將開始另一趟攀岩旅程-到加拿大攀岩兼打工,希望能累積更多的經驗值,將潛能發揮到極致。

攀岩女生 易思婷 小Po

<<攀岩女生>>
易思婷 (小PO)
年齡:30+ 職業:探險家& 部落客
剛在內湖運動中心爬完岩,帶著一點疲憊又滿足的神情,遇到我們的時候熱情揮手,手舞足蹈快樂的分享自己的經歷和心情,這就是第一次看到易思婷充滿活力的畫面。
思婷的外號是小Po,但外國人常叫她的小名婷婷(Ting Ting,因為英文沒有「思」這個音,外國人唸不出這個名字),她從小就是一個聰明乖巧的女孩,求學的過程相當順利,一路從北一女、台大、到美國的賓大電腦博士。二十多年的校園生涯一點並沒有讓她像馴服的綿羊般循規蹈矩;反倒是變相磨亮了她的冒險本質。在與她的對談之中,充分可以感受到她熱愛生活、用力生活的行動力,很難不被她發亮的雙眼、刺激的故事吸引,她就像是一個會說故事的冒險家,帶著我們跟著她在世界各地神遊了一大圈。
小 Po 一開始只是喜歡爬山,但爬了一段時間後覺得自己就像工蟻一樣,每次只是揹著重裝備沿著普通健行路線前進,找不到什麼新鮮感,因而興起了學習攀岩挑戰更多不同的登山路線的念頭。她喜歡傳統攀登,主要是傳統攀登能幫助她完成爬山的旅程,帶著一套裝備,跨過山頭翻過峭壁,享受這種想去哪就去哪的自由感,就這樣,她開始了屬於她的 alpine climbing 之路。
也不是天生就擅長冒險,一開始接觸攀岩的時候小po 也常會感到害怕,擔心墜落的瞬間。可能是因為身為理工科的她自小受到科學思考模式的緣故,她開始歸納這些恐懼的來由,追溯來源就是本能想要保護自己讓自身存活的念頭。再試著分析這些恐懼,如果害怕是合理的,對沒有絕對把握或墜落有受傷風險的路線就考慮撤退或繞過危險處,但如果自己保護措施都有做足,卻還是會怕這樣不合理的時候,她就會試著放下害怕,以不為自己找藉口的心態去再次挑戰。而經歷了這些腦海裡權衡的過程,似乎就比較能平衡受害怕這種心理因素的影響,雖然現在攀登時也還是會隨著心理狀況有畏縮的時候,但卻已經有足夠的經驗可以判斷 fall的方式以及隨時調適自己的心理狀況。
被問到最喜歡的地方小Po 毫不遲疑地就回答出美國猶他州沙漠,她表示一開始在美國生活並沒有家的感覺,曾經去過的優勝美地等很多熱門的觀光景點, 儘管這些地方很美,過多的旅人卻讓它們伴隨著喧囂忙碌,很難與自己的心靈產生共鳴。但首次來到猶他州沙漠攀沙漠高塔的時候,如此荒涼又如此美麗的地方一下就深深的吸引住她,沙漠的寬廣就像自己的花園,沒有邊際沒有拘束的自由,沙漠的生態出乎意料的豐富,有很多生物在活動,幸運時還能發現印地安人的壁畫,是個相當夢幻的地方。因為這裡是她最喜歡的地方, 想回來看一看的念頭催生了她 2015 在這裡攀爬30座高塔的計畫。
生活猶如冒險家的小Po 分享她 2012 在四川西部喀麥隆神山首攀的驚險經歷,當時已經連續攀爬近10小時,好不容易在登頂後天氣卻突然變差,遠遠就可以感覺到山雨欲來的氣勢,甚至隱約會有閃電在躍躍欲動的畫面。首先是金屬裝備們在地面上鏘鏘作響發出了震動低鳴聲,接著頭髮產生靜電作用逐漸豎起,兩次細小電流從臉頰走過通過身體,第一次深刻真正覺得生死只在一瞬間,當時的恐懼很難具體形容,不過恐懼歸恐懼,她記得自己冷靜異常,馬上就判斷要從東面立刻垂降而下避免當神山頂的人肉避雷針,雖然她當時對東面沒有做過任何功課,但這個迅速的判斷讓他們得以順利下山。
小Po 說她喜歡嘗試以前沒有做過的事情,去沒有人去過的地方、爬沒有人爬過的山。每一次探險都讓她膽顫驚心,但累積的歷練和心得也讓她一而再、再而三的計畫下一次的探險。現在她就有好幾個令人興奮的計劃在手邊: 2014/06 蒙古的大岩壁冒險/ 2015/01-02 南美還無人首攀的岩壁攀登 / 2015 "女孩們。上"的高塔計畫,她試著將女生很多特質: 如毅力、彈性、技巧、靠頭腦等等攀岩的精神發揮出來,改變傳統只有男生、力量這些象徵攀岩的刻板印象。
經歷豐富的小Po 目前已出版了兩本個人著作, 2012年的"睡在懸崖上的人" 和2013年的"一攀就上手"。目前亦為《台灣山岳雜誌》、《戶外探索Outside》的專欄作家。活在當下的她樂於與大家分享她的故事與對生命的熱情,問到關於未來的新作小Po 表示目前在撰寫一本關於傳統攀登的書籍,未來還想將之前許多冒險故事篇撰成冊穿插與夥伴Dave的小故事,想必絕對是精彩無比,真是讓人相當期待!
易思婷簡歷
2006年7~8月:於美國阿拉斯加州參加30天的冰川攀登課程
2007年3月:領隊冬攀美國緬因州第一高峰肯塔登峰
2007年6月:攀登北美第一高峰丹奈利峰
2007年8月:登頂技術性山峰大提頓峰
2008年6月:取得美國戶外領導學校野外講師資格
2008年12月~2009年1月:攀登南美第一高峰阿空加瓜
2009年2月:取得美國戶外領導學校攀岩講師資格
2009年9月:嚮導大提頓峰
2011年8~9月:首攀計畫得到美國山協(American Alpine Club)的獎金 Lyman Spitzer Award ,和數個戶外組織和企業的贊助,在中國四川西部青藏高原東陲建立新路線
2012年9月:首攀計畫入選歐都納圓夢獎金,首登四川格聶山區的技術性山峰喀麥隆神山
2013年9月:首登四川四姑娘山區的技術性山峰大仰天窩峰(此計畫受到中國戈爾戶外夢想實現計畫的贊助)
2014年的蒙古國攀登計畫得到美國Shipton-Tilman探險獎金
易思婷 Facebook 專頁
易思婷個人部落格
不一樣的道路 A Different Path from David E. Anderson on Vimeo.

Tuesday, July 19, 2016

時薪115的生存處境:一個心理師的反芻

https://buzzorange.com/vidaorange/2015/05/18/115-per-hour/

2015-05-18 Vo Style Vo Style   

《VO導讀》:這篇文章原標為「天龍的凝視:時薪115的生存體驗」在網路上瘋傳,我們好奇的是,這位心理師為什麼要去早餐店打工?背後是什麼原因?我們特別訪問了作者陳亭亘,她說,做這件事是「刻意的」,但為什麼要去做?其實這是陳亭亘的一種「反思」。

本文引起廣大迴響,有網友回饋:「其實台灣的服務業,工時與薪資都非常消磨人的志氣」,也有人看完本文覺得作者「透過肉身的移動,逼迫自己思考自身的處境與階級框架,試著看到自己的傲慢、自己過去的愚昧、以及很多還沒把人當人看的部分」。我說,這篇文章會能如此感動人,就在於作者細膩的觀察和筆下所記錄的細節:「早餐店不是你想的那麼簡單」,更難得的是,時薪115的生存體驗是作者一種「反思的實踐」!

(陪伴我兩個半月的封口機)

本文作者:陳亭亘

現在占據我大半時間的工作,都是時薪115的工作;但,提供我大半收入的工作,卻是高單價的諮商工作。

那,提供了我一個兩極化的位置去觀看這個世界,一種充滿令人精神分裂的矛盾感的社會。

【時薪115:人滿為患卻永遠徵不到人的早餐店 vs. 時薪800~1600:有行無市單價卻居高不下的心理專業服務】

我很愛看一個電視節目叫《Undercover Boss》,它會找到一些老闆、CEO到自己的企業體底下臥底,這節目最有趣的地方大概是看到大老闆被自己的員工一臉認真的說「我覺得他很認真,但他大概不適合做這個,他的速度太慢了」之類的,每一個老闆都會從這樣的「體驗」過程中體會到實際在第一線工作的員工有多麼不容易,而且他們會很多他不懂、也做不到的事。

同時,老闆通常會從臥底裡發現自己一直以來透過紙本了解的營收,事實上沒有那麼單純,原本要關掉的店、其實有可能是管理問題,而不是位置問題,有的時候是總公司給的支援不足、設備不好、反而增加員工額外的負擔、或是有些苛刻的條件讓員工的身體狀況受到影響,並影響到員工工作的成果。

雖然這節目有些時候有很明顯的公關痕跡,但他指出了一件很重要的事,其實CEO也沒多厲害,把他放到第一線來他不見得能做得比員工更好,而他做得很多判斷,有時候是脫離脈絡且不太公允的。

但,我們的文化裡好像不鼓勵這樣的移動,理解不同人的社會位置與處境,只鼓勵我們盡可能往上移動,也難怪我們的判斷總是越來越脫離脈絡,而且看不到真實的人,只剩下紙本上冰冷的數字,跟單薄的成長。

所以我花了兩個半月,做了一個小小的實驗,去正常的心理師不會想到要去的早餐店打工。

600x100

    凝視一:時薪1600或115元,高薪真等於能力?

一般時間裡怎麼樣也不會想到要去做的早餐店,意料之外的困難。

記得剛開始的那週,幫忙完以後回家還抱著老爸說「超挫折的!怎麼這麼笨」,考過心理師高考又怎樣,可以記得很多英文單字也沒用,我一向很劣勢的短期記憶在這個時候變得更劣勢;只不過是個「大杯、中杯、小杯」、加上「熱的、涼的、冰的」、再加上「奶茶、紅茶、咖啡、豆漿」、頂多再加上「有糖、無糖」的差別而已嘛!

只不過是個3*3*4*2=72種可能性而已嘛! 但,卻讓我覺得自己笨到應該挖個洞把自己埋起來,人一口氣一起湧進來的時候,老闆娘叫的第三杯以後我就會失憶,只能記得兩杯;然後時常熱的不夠熱、溫的不夠溫、冰的冰塊太多,這杯裝得太少、那杯裝得太滿,封口封不住,老闆娘一摸到茶就臉色一沉「這杯不行」,就已經記不得下一杯要做什麼,一邊做又要一邊出,還會被店裡的越南妹妹一急就火氣大的說「慢吞吞是在幹嘛阿,氣死我了」。

在台灣沒歧視越南妹妹,卻被越南妹妹歧視,我搞不好是第一人…Q____Q。

每次忙起來的時候都恨不得自己有三頭六臂,看著別人手腳快速地可以做好很多杯飲料、出餐等等的,就覺得自己到底是哪裡有問題,怎麼這麼笨拙?連削個黃瓜都可以削得跟人家不一樣,硬是被嫌棄「這個你不要用好了,被妳用的水水的,這樣太細不好用。T____T」。

一起幫忙的姐姐一臉客氣的問「妳一定在家裡比較少做家事齁」,不,我很常做家事阿!我只是不擅長在有時間壓力下記這麼多東西,我要做事情之前都需要想很久的阿~~~~。於是,漸漸地發現自己的長處跟短處,也納悶起究竟「是什麼讓我們認為動腦的比較厲害,而動手的比較差?」

    凝視二:窮忙?是怎樣的人們支持著這個系統?

老闆娘為了找一個員工,懸缺一年都還找不到人,但店裡每天的生意還是好的嚇嚇叫,每天店裡頭的人都忙到快要翻掉,讓我產生一個很大的好奇「為什麼早餐有這麼大的市場,卻沒有人願意來做這份工作?」,難道是像企業主說的「眼高手低」、「年輕人不願意吃苦」嗎?總覺得答案一定沒有這麼簡單。

早餐店具有一種導致兩個麻煩的特殊屬性,一、絕大多數的客人都是常客;在華人的文化脈絡裡「既然是常客,客制化要求通常也可以多一點」,例如:三明治不要抹美乃滋、三明治夾的蛋要蛋白蛋、咖啡要糖不要奶精、紅茶要加一點咖啡、漢堡生菜多一點不要洋蔥、或是卡拉雞腿堡把炸粉麵衣弄掉。正常情況下這些特殊要求在一些餐飲店都需要額外付費,但早餐店原本就是小生意,面對有長期關係的熟客,店家要拒絕一點客制化的要求總是有點不近人情,正是這樣的客制化反應了彼此的關係,也更穩固了彼此的特殊性。

二、「客人的耐心通常比午餐或晚餐來得短一點」,早晨,特別是冬天,每個人都喜歡賴在床上久一點、但上班的打卡鐘是不會等人的,這導致早上客人的耐心總是特別少,老闆娘開玩笑的說「有一些客人超級急,蛋才打下去就問『好了沒』,哪有那麼快阿!」

這兩點加在一起,就變成了「要求快狠準的戰場」。

再加上薪資只有115元、又需要早起、而且早餐店也只會在忙不過來的時候請人,換句話說工作時段內的勞動強度是很高的,相較於被稱為血汗超商的7-11、全家還可以看到店員發呆刷手機,希望盡可能提供客制化服務的早餐店會讓員工像陀螺一樣忙得團團轉。

在同樣時薪只有115的情況下,我寧願選擇去飲料店、超商打工,至少有冷氣、而且沒客人的時候你可以站著發呆,不會像早餐店一樣一直不停的在忙,而且可以睡飽一點。

那麼,究竟是哪些人會選擇到早餐店工作?

早餐店長期缺人,現金付薪水,以及有做才有錢的幾個特性,讓:孩子已經長大尋找第二份工作的媽媽、有大夜班工作因此不能找正職工作的人、在台灣不具備正式工作身份的外傭、因為身體不適可能不能穩定長期工作的人得以在此工作,並換取薪資。

但不論如何都請不到人,或臨時有公司定大量早餐、或有人臨時請假的時候,「孩子」成為了不能逃躲的準人力。

父母親也希望孩子可以準時去上課,專心唸書以取得較好的社會位置,但眼下店裡沒有人幫忙就是不行,所以只好找孩子來幫忙,並跟學校告假說孩子生病,孩子悶悶地站在店裡滑著手機,手腳快速地幫忙著店務,偶爾人力夠了就溜到樓上去補眠或是玩耍,怎麼叫都不下來,成了一種僅存的反抗。

    我們都想買便宜又溫暖的早餐,又希望店家把我們當做特別的提供不同menu,但我們都認為自己的薪資比115高很多、這樣的工作留給別人做,我們協助著這樣的結構繼續存在,薄利、高勞動、人手不足、高度客制化卻便宜,而且感覺很好的服務;並對支撐起這些的視而不見,或更天龍地說「你以後要好好念書,不然只能像他們一樣賣早餐」。

    凝視三:效率提升?體力與智力無限的金手指?

我想起【青年收入翻轉之一 ─ 政府無能,老闆無良,22K怎麼辦?】這篇文章,內文指出他去的某間早餐店流程25年沒有更新,還是用老方法應付新世界,並直指這是22K的元凶,因此老闆、年輕人需要自力救濟,好協助自己脫離22K的困境。

我認為他說的或許沒錯,但在現實上卻有推動的難度,研發、創新,都是要動腦的工作,每天去早餐店幫忙完最忙碌的那段時間以後,我回到家只想休息,連平日非常在乎的三餐都覺得可以忽略,總覺得身體疲憊到無法做任何事,總要睡個一覺以後才能做點事情;從每天清晨五點半開始工作,刷洗到下午三點半到四點才結束一天的老闆娘,很難想像她還有額外的力氣去思考要怎麼更新店裡的流程,光是將店裡刷洗得乾淨、確認進貨沒有問題、備好明天的料恐怕就已經用盡力氣。

很多修改的方案,都是「菁英的凝視」。一種沒有在對方的處境裡指手劃腳的感覺。

正如我還沒到早餐店幫忙以前,面對別人說早餐店人手不足,只會簡單的想「就請人阿」、「不然一定是薪資太低沒有人願意去」、「沒必要做這麼多客制化浪費力氣」、「孩子幫父母親忙也是天經地義」,卻忽略早餐店的確有許多不易請到人的難處,而薄利的店家也很難提供更高的薪水,不做客制化有點不近人情,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不喜歡被店裡綁著而失去上學的自由。

這麼一遭,讓我謙卑了些,對過去許多脫口而出的話感到羞赧,也對「提出解決方案」感到應該更謙遜、更依著對方的處境去思索,而非總是期待對方像是有金手指的人物一樣,永遠有用不完的體力與精神去構思革新的方式。如果自認是長於思考的菁英,這或許是該擔負起的責任。

    凝視四:社區經濟、重新建立信任消費及人際網絡。

在天龍國天龍區住了三十年,認識的鄰居沒有這兩個半月多,過去跟鄰居總是維持著大約知道你是住哪裡,碰面會點個頭如此的關係,生疏的、冰冷的、也難以彼此過問的,彷彿有些不該過份探究的什麼;但,這兩個半月裡,不知道為什麼,或許是重複地遞送飲料、或許是總是在早餐店裡站著,現在走在家附近能彼此打招呼、且感到彼此很親切的鄰居多了很多,他們問著「妳今天要去上班啦」,而我知道他們平常喜歡點三星蔥餅加蛋。

仔細說來,過往的三十年裡面,在天龍國天龍區的我,一直是以「消費者」的方式活著;靠著口袋裡有多少錢,跟哪個商人買多少什麼東西,沒什麼好聊的,也不會多問什麼,我們之間只有一種關係「商人」與「消費者」,關係始於「我要一個OOO」、結束於「謝謝」。

我並沒有把這些商人當做有血有肉的「人」,而我也沒打算在他們面前當一個「人」去揭露自己是誰,水泥叢林裡,好像沒有必要跟任何人交代自己是誰。所以我可能每天經過你,你每天笑著跟我說「要上班啦」,我笑而不答,你沒多了解我、而我也不曾多了解你一點。像極了《無緣社會》 裡寫的與這個地域社區喪失地緣的人,孤單、且寂寞。

我漸漸地、重新看到「人」,而不只是提供我商品的商人。

我知道這個賣章魚燒的阿姨是中國大陸河南人,最近恨頂新恨得牙癢癢的,每次站在煎台邊很口渴又不知道哪裡有賣水;我知道這個木工叔叔脾氣很好,顧客總是跟他更改設計他也不會發脾氣;我知道這個司機叔叔每次都喜歡吃漢堡蛋加大冰奶;有種從資本主義社會底下重新看到人的感動,重新找回人與人的關係。

老闆娘將老家的水果與農作物運上來,在店門口放著賣,不管是柚子、冬瓜,在產地總是滯銷且價格不好的商品,到了台北,產地直送成為了特色總是銷售一空,一方面幫助了老家的農作銷售、另外一方面也幫助了社區取得更健康無毒的農產品。

農家子弟的經驗,讓他們比別人更清楚什麼食物有問題,小心慎選提供給客人,客人也與老闆老闆娘變成又像顧客、又像朋友的關係,也有客人老是會將包裹寄來早餐店代收,那不僅僅只是一個「店家」與「顧客」的關係,而像是彼此信任依賴的老朋友。

水泥叢林裡,能重新看到「人」,而不只是商品,信任、且依賴彼此是種難得的經驗。

高傲的天龍,充滿睥睨的凝視,仔細想想,反而錯過了很多。

幸好,還不晚。我總是已經重新開始,走在改變的路上了。

(陪伴我兩個半月的冰桶。咖啡、豆漿跟牛奶)

時薪115的工作,應該是我拿過最低的薪資,之前在系上帶輔導課、或是幫資源教室學生帶輔導課印象中還有365。

    115,法定最低薪資;比正妹飲料店大腳桶的150少35;約是一堂音樂課500的四分之一;是實習諮商心理師600元收費的六分之一;是一般諮商心理師1200~1600元收費的十分之一以下。

一種幾近瘋狂的差距,一種異常的分裂,時常讓我拿著兩小時3200的演講費時,感到不知是否有愧於這筆經費,不論我是否已經用盡全力去準備,並與台下的聽講者分享;也無論聽講者是否感到獲益良多、想抓著我繼續問很多問題,我總是感覺到自己似乎不該拿這麼高的時薪,有種沉沉的罪疚感。

所以我試著移動,異於常人的,115,國家所規定的最低薪資水平。

    凝視五:單位從1600變成115。

以往在南部工作時,每次要回家,因為自己很容易暈車,所以總是搭高鐵,老爸總是嫌棄「厚,這麼貴,妳錢很多齁」,我總是可以安慰自己那是因為我在乎家人、想多一點時間跟他們相處等等,其實是「不會痛」,畢竟縱使是到高雄,對我來說那只是兩個小時的演講費,只要有機會我還可以賺回來,而且也不算太辛苦。

但,當我開始打115的工以後,連世界觀都有點不同。

以往不會特別痛的勞健保費,現在看到繳費單、要從口袋裡拿出1500的時候會開始很認真的想「我繳了真的領得到嗎」;老爸一臉幸災樂禍的拿著繳稅單、電話費帳單給我時,我會一反過去一拿到就繳費、避免自己忘記的習慣,而是能拖則拖、多留一點錢在身上,沒事幹嘛先繳阿!?以往總是為了趕時間出門搭小黃、搭高鐵,現在一換算下來就覺得難以忍受像是心頭割肉,「這張票我要做十幾個小時」…Orz,我寧願慢慢搭國光號。

連爹娘都會很壞心的說「妳要是搭高鐵妳要倒多少杯飲料才可以買這張票阿」。

他們很enjoy我淒慘落魄的狀態,從以往的「搞不清楚妳到底在搞什麼飛機」,漸漸地移動到「我看妳可以靠115的薪水活到什麼時候」,然後又漸漸地變成「讓妳體會這個世界的現實也不錯啦」,偶爾也變成「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縱使學有所長也還是找不到正職」的憤怒,但他們總是接納我的移動與探索,偶爾帶著一種戲謔的神情「看妳可以活多久」。

那總是讓我想起《窮忙族:青貧階級時代的來臨》這本書,身為天龍國天龍區的天龍子民,我的父母提供我強而有力的社會支持網絡,那是《反貧困:逃出溜滑梯的社會》裡指出的年輕人於社會滑落時、避免滑落到底的非官方社會防護網。但我總是越看到這件事情越感到難堪,事實上沒有他們、我不可能進行這樣的探索與移動,但我卻需要透過這樣的移動與探索才能找到出路,否則,我只能順著潮流走。

當我時薪1600的心理師,對115的社會置之不理。照顧好自己就好。

這讓我感到難堪與挫敗,並深深感覺到自己鑲嵌於這個社會複雜的人際網絡之間的事實,每一個移動都有人要負起相應的承擔,現在許多鼓吹年輕人尋找自己、探索自己、追求自己的夢想的夢想家們,真看到這些承擔了嗎?真打算解決問題嗎?還是打算制造新的家庭紛爭呢?

    凝視六:階級,其實很近。

自從在早餐店打工以後,有了很多話題可以跟人聊天,去買飲料的時候忍不住問起「你們做飲料會不會很忙阿?我現在在早餐店幫忙我飲料都記不住」,馬上得到對方敬佩的眼神說「那個地方是戰場,我們這裡好很多啦」;或是跟另外的飲料店妹妹聊天(顯示為亂搭訕),「不知道一樣是115元哪裡比較輕鬆喔」,得到一個令我啞口無言的答案「要真的很輕鬆大概只有坐辦公室吧」。

原來,坐辦公室的我是被人們認為「那是很輕鬆的工作」的。

有種異樣的啞然失笑感,卻又不能反駁。

天龍國的天龍區裡,有很多令人感到矛盾的情況,未移動之前很少這麼明顯地感受到,但自從在早餐店打工以後,有種對原來的鄰里商鋪既熟悉又陌生的異樣感。

家附近開了一家蛋糕店,西點師曾經在很多大旅館服務過,總是堅持用提供性價比最高的甜點給客人用,每一分錢買到的都是高級原物料製作的西點,那是西點師兼老闆個人的堅持,不在花俏的東西上花錢,但要讓客人吃到最棒的原料。在充滿食安危機的現在,這樣的西點老闆令人感動。

縱使如此努力減低開銷,一塊我覺得超好吃的紐約起司蛋糕還是要130元/塊。

比我一個小時的時薪還高。

以往偶一為之的享受,變成了一種不合時宜的奢侈,看著周末店家提供的350元早午餐高朋滿座,有種異樣地「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衝突感;這還是我居住了三十年的天龍國天龍區,這些仍是以往的那些店家,他們都一樣。只是我一個人變了。

以往未曾覺察到的天龍區中產白領階級的生活情調,突然變成一種令人難以忍受的現實。對一邊領著時薪115,卻坐在陶板屋店裡大啖晚餐的自己,感到噁心;也對於心理師居高不下的時薪有種難解的感觸。

    凝視七:不管多努力,總是「還看得太淺」。

記得以往上諮商課程的時候,老師有句口頭禪「你們還看得太淺了」,對應起最近的學習,有種正如老師所說的那樣的感觸。身為諮商師的自己,對這個世界理解得還太少了,還能狂妄地去「引導」、「幫助」誰嗎?

很多事,其實自己根本就不懂。

很多時候眼睛看到的並不是真相。

早餐店的老闆娘從第一次看到她就覺得她很特別,有種特殊的氣質,遇到天龍區很多的外國客人也總是可以以英文流利應答,一次忍不住探問,老闆娘告訴我她是不敵大型連鎖補習班的美語補習班老師,那段收入越來越少的日子還要扶養孩子實在很辛苦,最後跑來開早餐店雖然累,但心中沒有負累,總覺得比過去要把學生放在心上、思考教案輕鬆很多。對照起曾在早餐店裡聽過的「你要是不好好念書,以後就像他們一樣」,有種異樣的詭譎,究竟是誰給了消費者歧視生產者/服務提供者的權利?而他們,真如你想像的那樣嗎?

西點店的老闆忿忿地說著自己是被之前的飯店資遣的,因為自己認為要提供給客人好的品質的西點,認為飯店不應該想節省成本就從材料開刀,要求要提供廉價卻低品質的商品給來住宿的顧客,想當然爾,在成本效益優先考量下,像老闆這樣不服管理的人很容易被系統排除。因此,老闆選擇自己開一間店,提供品質好、性價比高的西點,縱使經營上比較吃緊,他說,「如果沒有這個堅持,我跟之前的飯店就沒有什麼不同了」。看來很小資的蛋糕店老闆,卻是對抗著飯店業莫名地削價競爭的良心,當他一臉自豪地討論著他的料多好的時候,甚至連被資遣的時候都是充滿驕傲的。

在早餐店幫忙的過程裡,心理師的身分像一個不能說的秘密,在別的情境裡會被認為是好的事,在早餐店裡則成了一種汙名;幾次跟店裡其他的幫忙阿姨姐姐聊天,有客人聽到我的身份,露出一種神秘的表情,彷彿混合著「怎麼不去找個好工作」、「能力一定很差」之類的神色,混合著一種同情。有種令人玩味的凝視,而我從一開始的不耐,到現在漸漸地坦然。

    想要以一種自己的堅持、自己欣賞的姿態活著,其實很不容易,特別是外界總是湧來許多令人難以忍受的、去脈絡的、標籤且單薄的評價的時候;有的時候,不解釋,反而成為了一種保護,以免自己的世界受到更多侵擾。

    凝視八:創新,與挖腳。

老闆娘花了很多心思一方面符合總公司的規定,另外一方面又盡可能提供多樣化的選擇,所以我們店是就我所知的方圓一公里內最熱門的早餐店,早上總是忙到不行;但,偏偏是這樣的店總是招不到人。

創新,不是很好嗎?不是被鼓勵跟鼓吹嗎?

是的,創新很好,但對來工作的人而言是太巨大的負擔的時候,誰也不會喜歡這樣的工作,一樣是時薪115,我真的寧願去飲料店或是便利商店,因為那至少有閒下來的時候,對體力上的耗損比較沒這麼嚴重;附近另外一家早餐店老闆娘聽說我在早餐店幫忙,店裡缺人的時候忍不住問了我「你們那家店給多少?」,聽了以後一臉認真的說「你們給太少了啦,我們這邊都給125很久了,另外那個資深的幫忙阿姨我給到150~160,你跳槽拉,來我這裡還賺比較多」。

老實說,有點心動,時薪高10元、而且工作內容單純很多,需要記憶的量大概只有三分之一不到。

創新,意味著更多的變化、更多的勞務、更多的體力消耗。

當我只有115元過日子的時候,體力是有限的,但想做、或需要做的事情是很多的,我不能在這個工作上耗掉我所有的體力,更何況我所賺到的錢並不足夠供應我自己的生活費時,我需要多餘的體力,或一份薪資高一點點(可以讓我少工作幾小時),或沒那麼高也行、但沒那麼創新、至少可以讓我保留體力的工作。

突然對所有的「改革」之所以會失敗有了更多的理解。

也對自己過去的尖銳與苛刻有了更多的反省。

我們時常以「產業」、「技術」的本位來思考「創新」,或以此設定創新計畫、鼓勵、培育、發展各種創新,但最後好像都不了了之;或許一個核心的因素是「我們需要把『人』,以及『人的需求』」重新放到思考的脈絡中,因為畢竟,任何的「創新」都是「透過人」來達成的,「背離人性的創新」與「改革」,很容易淪為口號,不了了之。

或許,那是因為我們都太少移動。

我們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出發,總是說著「易位思考」,卻很少真實地轉移到對方的角度、處境、社會脈絡、經濟基礎上思考,總是輕易地以自己的角度出發,對別人的經驗、別人的人生、別人的失敗指手畫腳;總是忽略多樣性,卻以為自己真實地了解了多樣性。

然後,我們複製了各種規範、與壓迫,讓彼此都過得更不好。

    或許,我們可以不用這樣過日子的,只要從「移動」開始。

Monday, July 18, 2016

羽絨睡袋清潔教學

news from http://www.keepon.com.tw/thread-a1d03d5b-1ad8-e411-93ec-000e04b74954.html?AspxAutoDetectCookieSupport=1


【裝備指南】羽絨睡袋清潔教學 2014
文/編輯 劉友盛


主要清潔步驟
Step 1:準備裝備
Step 2:選擇有中大型洗烘機台的自助洗衣店
Step 3:局部髒汙清潔
Step 4:選擇中大型滾筒式洗衣機
Step 5:依指示倒入適量羽絨洗劑
Step 6:選擇柔洗洗程
Step 7:選擇中大型的烘衣機
Step 8:手動整理結球羽絨
Step 9:保持蓬鬆收納

前言:
許 多山友與露營朋友,在購入羽絨睡袋後,總煩惱著清潔問題,偶爾會聽到不要洗羽絨睡袋以免損害羽絨的說法,也有人說送洗衣店就好,其實自行整理羽絨睡袋並不 難,筆者曾整理過MHW Phantom 15、 Rab Summit 500、Lirosa 600B等數款進口與國產品牌睡袋,洗烘過程大約4小時左右。

本篇使用KEEPON 660睡袋,這類填充羽絨600公克、適溫0度左右的睡袋,在國內山友間較為普遍,希冀整個清潔烘乾之過程,可以提供山友與露友更貼近細節的參考價值。此次清潔總耗時約4.5小時,消費金額390元。

基本上依照本篇教學,就可以輕鬆地自行整理睡袋,建議可以約一兩個山友,一起清洗睡袋,聊聊前回走的路線、下次想爬的山頭,就能愉快地度過這4個小時。


羽絨睡袋清洗與烘乾D.I.Y. step by step

Step 1:準備裝備
核心裝備:羽絨睡袋、羽絨洗劑、佰鈔與硬幣
選配裝備:軟毛牙刷、乾淨網球數顆、書籍刊物




Step 2:選擇有中大型洗烘機台的自助洗衣店
 

本 篇示範洗滌的是站長大大登山露營使用一年多的KEEPON 660睡袋,填充650FP羽絨600公克;羽絨填充量與所須烘乾時間成正相關,就先前清潔MHW Phantom 15與Lirosa 600B睡袋的經驗來說,羽絨填充量在500~600公克之間的睡袋,洗加烘的時間大約是4個小時左右。實際清潔時間會因烘乾過程中手動整理羽絨、洗衣機 /烘乾機款式等因素而有所變動。

強烈建議找間環境優美、座位舒適的自助洗衣店,因為清潔睡袋過程大約需要4小時多,像筆者以前在台南會特意選擇靠近東豐路的自助洗衣店,等候時可以到木棉樹、黃金風鈴木的林徑間漫步,花期對了還可以欣賞美景。

 


Step 3:局部髒汙清潔
使用軟毛牙刷沾少許羽絨洗劑,就髒汙處先進行局部整理,較可能有明顯髒汙處,通常在頭窩附近,以及操作睡袋拉鍊時常觸及處。

目前市面上許多睡袋採用輕量化表布,如KEEPON 660使用20丹尼超輕防絨處理表布,為免表布意外損壞,髒汙真的清不掉還請不要勉強硬刷。
 


Step 4:選擇中大型滾筒式洗衣機
置入睡袋前可以考慮將睡袋內外翻轉(inside out),特別是採用防水或高防潑水表布之睡袋更須額外進行此步驟,例如筆者另一顆冬季睡袋Rab Summit 500,外層使用Pertex Endurance高抗水布料,因為人體產生的汗水汙漬容易沾黏在睡袋內層表布,內外翻轉能使清潔更有效。
 


Step 5:依指示倒入適量羽絨洗劑
各大廠牌羽絨洗劑建議用量不同,而手洗與機洗用量亦有所不同,請務必留意。

本次使用14公斤左右之洗衣機,使用Sport-Wash洗劑1.5瓶蓋,洗劑用量須視水量自行調整。Sport-Wash代理商提供之中文建議清洗方式,滾筒(6~9kg):1~1.5瓶蓋洗劑,1瓶蓋約為24ml。

台灣市場常見機能洗劑廠牌有:Sport-Wash、Penguin、Granger’s、McNett、Nikwax,可於戶外用品店選購,編輯使用過Sport-Wash與McNett洗劑清潔羽絨睡袋,效果都相當理想。
 


Step 6:選擇柔洗洗程
 

許多朋友對於洗睡袋有種莫名的恐懼,深怕一不小心貴森森的睡袋就會被洗壞,其實洗睡袋問題較小,乾燥的過程才是需要特別留意之處。
 

 

洗滌後的睡袋扁塌塌,烘乾後就會變蓬鬆囉!
 

如果曾有洗滌或不小心打濕睡袋的經驗,就會注意到羽絨會有結球狀況,並會跑到隔間角落,如圖中所指抱成一團的羽絨。
 


Step 7:選擇中大型的烘衣機
烘乾睡袋時,不建議使用小容量的家用烘乾機,因為烘衣空間過小,可能導致睡袋某一側長時間接近熱源,進而導致羽絨或尼龍表布損壞。
 

前段可選用中溫烘乾,後段使用低溫烘乾,中間大約每隔20~30分鐘,將睡袋取出手動將結球羽絨拉開。

一般自助洗衣店烘衣機10元烘6分鐘。
 

部份羽絨清潔教學,建議在烘乾時加入數顆乾淨網球,有助於將結球的羽絨打散,加速烘乾過程。筆者並非每次烘睡袋或羽絨衣都會投入網球,有些烘衣機台會因此乒乒砰砰地產生惱人噪音,網球還會跑進睡袋裡,中途手動整理羽絨時,記得將消失的網球找出來。
 

中溫烘乾約40~50分鐘後,睡袋開始蓬鬆。 


Step 8:手動整理結球羽絨
烘乾過程中大約每隔20~30分鐘,將睡袋取出手動將結球羽絨拉開,間隔時間,請小心不要過度用力,以免損壞睡袋內部的羽絨隔間布。
 

本次烘乾過程使用中溫96分鐘,低溫114分鐘,總共210分鐘。
 


Step 9:保持蓬鬆收納
仔細檢查睡袋邊邊角角是否還有未乾燥的絨球,建議可使用常見的棉被袋,保持蓬鬆收納在乾燥處,對羽絨類製品來說較為理想,直到下回出發爬山或露營前再行壓縮打包。

當然,從自助洗衣店準備返家,短時間壓縮睡袋方便攜帶自是無妨。

 
   
後記:
洗完後的羽絨睡袋恢復到蓬鬆狀態,站長大大帶回家後對比同時期入手的另一顆KEEPON 660,清潔後的睡袋較之蓬了一些,特別是用手按壓後的回彈性明顯高出一截。

過去幾次整理睡袋,大約4個小時左右可以完成,此次烘乾時間多了30分鐘,猜測是因不同烘衣機款式設定溫度有所差異;第一次在這間店清潔睡袋,可惜烘衣機上沒有標示高中低溫度可以提供參考。
筆者事後到萬華區AB兩間自助洗衣店,拍照記錄烘衣機溫度標示,烘乾時間長短涉及羽絨填充量與烘衣機溫度等因素,可從下圖看出端倪。

A店低溫為62~74度


B店低溫約45度
 

總耗時:4小時28分鐘
洗滌28min + 烘乾210min + 手動整理&其他約30min =268min 
清潔消費金額:洗滌40元 + 烘乾350元 = 390元 
洗劑費用:300元(Sport-Wash 532ml )
Sport-Wash(532ml) = 洗滌睡袋11~14件 = 洗滌羽絨外套22件
Sport-Wash機能洗劑同時可用於清潔排汗、刷毛化纖、防水透氣等各類服飾。

Saturday, July 16, 2016

提升寫作能力的法則

提升寫作能力的法則有二:40%來自大量閱讀,60%來自常態書寫。
我寫過超過六十篇短篇小說,不計其數的散文、詩篇與隨筆、與雜誌媒體的合作稿,涉及的範圍包含文學、運動、愛情、社會議題等等。人生有一大半的時光都在書寫筆耕,有大半的時光都在感觸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互動。
當許多人都訝異我每天都能貼文的同時,卻沒想到對我而言就只是規律的練習。書寫跟跑步一樣,同樣需要練習與自我逼迫,靈感對我而言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維持長時間不斷電的書寫習慣。
每天捷運通勤時間的一小時,如果可以我就留給自己用以書寫文字用。如果你想學習創作,重點不是靈感而是「建立慣性」,一開始會不知道寫什麼,但隨著閱讀與感受性、自我思索的提升,你會不自覺地滋生許多不同的靈感與感觸。
一開始寫出來自己看了會覺得很糟糕(尤其是三天之後再看),但隨著大量書寫之後,你的筆觸與敘述等風格就會越來越平穩且格式化。再接著,就是你的作品是否能感動他人產生共鳴。
開始學習寫作的Tip
1. 給自己不被干擾的一小時,半小時也好(不能跟貓玩)
2.把你有興趣的議題用文字寫出來,不要寫新聞,要寫你的感想心得
3.寫了就要PO出來!不要在乎別人對你的文字的評價,至少你做到po文了
4.先嘗試每寫兩天就休息一天,跟跑步一樣
5.閱讀要像進新餐館,不要只挑熟悉的食物吃。書寫要自己當廚師,不要只想三五道菜就能打天下。
from 鄭匡寓


http://www.gvm.com.tw/webonly_content_9951.html

Tuesday, July 12, 2016

GisEditor

https://github.com/dayanuyim/GisEditor

Map Adapter to WMTS

緣起

本軟體目的是在 Desktop (Windows/Linux) 上實作如 Anroid 上的 OruxMaps 之地圖瀏覽軟體,可支援 WMTS用以瀏覽經建三版地圖等其它台灣地圖;並支援圖層功能,如中研院線上百年地圖。計有以下目標:
  • 支援 WMTS (線上圖磚服務)
  • PC使用,至少支援 Windows 和 Linux
  • 至少支援 GPX、GDB、圖檔(內嵌地理資訊之相片)等格式
  • 簡易航點、航跡編輯
  • 自動化功能:自動選擇航點圖示、分割航跡
  • 航跡檔輸出 (GPX 格式)
  • 地圖截圖輸出

Monday, July 11, 2016

葉青。其煩不厭

其實 海很像你
 
  過了好幾十個日夜

     我才發我是礁石


       葉青。其煩不厭